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青川县乐安镇东南,青竹江绕山蜿蜒,云雾在群山间流转,松柏村便静卧于这高山深处。村头那棵百年松树依旧苍劲,枝桠间漏下的阳光,恰好落在连片的茶园里 —— 这片曾零散荒芜的土地,正因一片茶叶的 “统分” 之变,悄然唤醒了山村的共富梦想,如今满是新生的希望。
“以前咱这儿,地广人稀不说,茶叶就算种得再好,也都是‘单打独斗’,根本卖不上价。” 近日,村民罗桂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讲道,“现在可不一样了!这茶园是咱自己的‘责任田’,摘多少、卖多少都明明白白,心里踏实得很!” 她口中的 “责任田”,正是松柏村破解 “空壳村” 困局的关键一招。
困局:土地“沉睡”,人心亦“散”
松柏村辖12平方公里,3366亩耕地、近1.4 万亩林地铺展在群山间,全村却仅823人。茶叶、香菇、中药材…… 攥在手里的 “资源牌” 不少,可产业始终困在 “小散弱” 僵局:农户各自为战,种植没标准、销路没门路,村集体经济常年 “口袋空空”,连修水渠、补山路这样的小事,都要为资金犯难。
“不是没试过突围。” 松柏村党支部书记罗兴洪摩挲着泛黄的旧账本叹气,“以前想组织大家搞产业,要么各家意见难统一,要么没规模没品牌,茶商压价压得厉害。村集体说话没分量、干事没底气,连村民的积极性都慢慢磨没了。” 这样的沉寂,直到 2019 年才迎来转机。
破题:集体搭台,农户当主角
那年,在青川县委组织部与乐安镇党委和政府帮扶下,松柏村争取到100万元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钱该怎么用?村里连开三场村民大会,大家围坐在村委会,灯从傍晚亮到深夜,映着满屋子热切讨论的身影。
“不能再‘撒胡椒面’,钱花了没响动!”“地不能包给外人,得咱自己挣钱!”“让集体管规划,咱农户自己种!” 你一言我一语间,思路逐渐清晰: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先流转28户村民的185亩零散土地,统一平整、标准化改造成生态茶园;不外包、不雇工,推行“分户包干”—— 逐户摸查劳动力、精准丈量地块,把茶园公平分到农户手中,农户管管护、摘鲜叶,村集体统一对接茶商销货。
“收益90%归农户,村集体只提10%。” 驻村工作队特意把账算到明处,“这10%不是‘抽成’,是‘反哺’:集体要管土地整合、修灌溉渠、请专家指导,将来还要打品牌,这笔钱全用在产业上,最后还是惠及大家。”
新生:茶香漫山,人心渐暖
机制一转,茶山瞬间 “活” 了。“以前摘茶是给别人打工,混日子就行;现在为自己干,多摘一斤就多一份收入!” 村民程应学翻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眼角笑出皱纹,“今年春茶季,光鲜叶就卖了近万元,村干部联系的茶商靠谱,当天采的鲜叶当天换现钱,又灵活又省心。”
2025年春天,松柏村茶农鲜叶销售收入合计近8万元;扣除10%集体发展资金后,村集体经济账户也稳稳增收近万元 ——“空壳村” 的帽子终于被甩掉。更可喜的是,村民从 “旁观者” 变成 “主人翁”:县茶办专家来授课,大家扛着锄头就往茶园跑,追着问剪枝、防虫技巧;有人发现茶树间距太密,主动找联合社商量调整;甚至有村民把自家菜地的有机肥省下来,小心施到茶园里。
“现在管茶园,比管自家菜地还细心!” 看着漫山绿油油的茶树,村支书罗兴洪满是欣慰。
共赢:一叶赋能,振兴聚合力
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村“两委”干事也有了“硬腰杆”。“以前喊修水渠,得挨家挨户劝,半天凑不齐人;现在村‘两委’一招呼,第二天一早,村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就到地头,干活劲头十足。”罗兴洪感慨,人心齐了,村里的事就好办了。
这片小小的茶叶,藏着松柏村的振兴智慧:“统” 起来,整合零散土地,攒起品牌潜力;“分” 下去,激活农户动力,提升管护效率;“予” 民以利,让村民 “钱袋子” 鼓起来;“取” 之有度,为集体攒下发展后劲。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层层茶山上。村民李成亮背着满篓鲜叶往家走,脚步轻快:“明年说啥也得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家里这茶园,正缺个得力帮手哩!”
村头的百年松树依旧沉默矗立,却默默见证着山村的蜕变 —— 它不再见惯土地的沉寂与村庄的孤独,而是看着村民笑着奔向茶园,听着茶山上的欢声笑语,守着一个关于共富、关于希望的故事,在袅袅茶香中慢慢延续。
松柏村,真的 “活” 了。
(赵巍 鄢怀林 四川经济网记者 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