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清”装论道 | 陈学东:把安全守住,把成本打下来,让氢能“储得住、运得起、用得稳”

2025-09-18 10:19:4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德阳讯(记者 李洋 闫新宇 文/图9月17日,在德阳举行的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带来了一场关于氢能储运的“接地气”报告。他直言,新能源的痛点不是发不出电,而是“能发不能稳用”,卡在“储得住、运得起、用得稳”三个环节。要让氢能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关键不是讲概念,而是造出既安全又便宜、老百姓用得起的装备。

主旨报告现场

他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氢能的三种储运方式:高压气态就像给气球打气,把氢压进“高压瓶”或“管车”,适合城市内近距离、分散的使用;深冷液氢则是把氢“冻成液体”,像液化天然气那样适合跨省长距离、大批量运输;固态储氢则像海绵吸水,把氢“装”进材料里,更适合固定场景,比如备用电源。这三种方式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对号入座”,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陈学东强调,安全和成本要靠数据说话。我国已建成3套最高可测到140MPa的检验测试与行车试验装置,可以在实验室和道路上把气瓶、阀门、管道、压缩机等关键部件“折腾”到极限,获取真实的寿命和可靠性数据。这样工程师就能在设计时做到“该厚的厚、该轻的轻”,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不浪费成本。

陈学东谈到,过去把氢从实验室稳稳送到用户端,不少关键件要依赖进口,昂贵且难买,如今国产化步伐明显加快——车载70MPa四型瓶已经实现国产并小批量生产;52MPa长管拖车样机完成全性能测试,有望上路;90MPa级压缩机在持续攻关,配套-40℃微通道换热器已工程化应用……零部件能自己造,整套系统能测试、能运行,站端、车端、运端才能匹配起来,采购和运维成本才能同步下降。

陈学东发表主旨报告

他还提到,对于跨省长距离运输,液氢的“规模效应”正逐渐显现。国内已能实现日液化10吨氢的能力,槽车和储罐不断升级,虽然和国外的超大储罐相比还有差距,但路线已经跑通,运输成本会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

而固态储氢虽然释放氢需要220℃以上的温度,不适合车用,但在体积利用率上有优势,一次能“装”约1吨氢,特别适合固定场所的备用电源。

在陈学东看来,电与氢各有长短——宜电用电,宜氢用氢:电好输送、难长存;氢易长存、输送更花钱。答案不是“押宝一路”,而是三路并进、相互补位:高压先贯通市场,液氢做强干线物流,固态拿下特定应用;前端用检测与认证平台把安全坐实,中段靠国产化与成套化稳住供应链,末端以规模化摊薄成本。这样铺路,产业化通道就能越走越宽。

陈学东还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高压气态会率先成熟,带动液氢和固态储氢协同发展;到2030年前后形成多路径并行、优势互补的格局,2035年基本建成多场景互动的应用生态。

最后,他用三句话总结了氢能产业化的核心:把公众对安全的担忧降下来,把装备和使用成本打下去,把行业标准立起来。只有这样,氢能才能从试点走向真正“好用、常用”的清洁能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