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广元市昭化区青年作家罗倩的纪实文学专著《归禾》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以“米”为核心脉络、以“农人”为叙事主角的作品,凭借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深刻的时代价值,一经面世便同时引发文学界与农业领域的广泛关注,成为展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文学新载体。
据悉,《归禾》全书精心设计“青禾半蔸”“风禾尽起”“岫禾拂穹”“嘉禾盈仓”四个章节,巧妙呼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节律。书中以昭化本地水稻种植为叙事经线,以乡村农业发展为情感纬线,用14.5万字的细腻笔触,将科技兴农、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立体鲜活的现代乡村发展画卷。
“写《归禾》的四年里,我几乎跑遍了昭化所有种稻的村落,从育苗田到收割场,从育种实验室到大米加工厂,就想把‘一粒米’背后的故事讲透。”罗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作过程中最触动她的,是农业工作者与村民对土地的坚守,“比如看到育种专家在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村民们跟着技术人员学习科学种稻时的认真劲儿,这些真实的场景,让我觉得必须把这份‘烟火气’和‘奋斗劲’写进书里。”
书中不仅完整地还原了昭化“王家贡米”的蜕变历程——从昔日濒临失传的“土水稻”,到如今通过国家认证、走进全国市场的“明星米”,更将笔墨重点落在了背后的 “新农人”群体上。其中,水稻育种专家陈定全数十年扎根田野、潜心培育优质稻种的故事,成为全书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陈老师常说,‘书本里、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退休后,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每天去试验田。”罗倩回忆起采访陈定全的经历,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我们跟着他去稻田,他轻轻托起稻穗的样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种对农业的热爱,不是用语言能形容的,我只能尽量用文字把这份情感传递出来。”
除了农业专家,书中还记录了返乡创业者、驻村第一书记等不同群体的故事。“就像返乡创业的孙正明,他跟我讲过,刚开始投身王家贡米产业时,就始终坚守纯天然种植的初心。经过多年沉淀与打磨,如今他不仅牵头建起了王家贡米交易中心,更成功搭建起‘自产、自加工、自销’的完整产业闭环,让好米走出了田间、走进了更多家庭。”罗倩坦言,正是这些普通人在乡土间逐梦、成长的真实经历,为《归禾》注入了更坚实的“筋骨”,也让这本书多了几分打动人心的温度与力量。
《归禾》的文字兼具“泥土芬芳”与“文学美感”,既描写了水稻种植的技术细节,又融入了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哲思,书中穿插的田间劳作、稻乡风光等实景图片,更让内容“可感可触”。这种“凝筋骨、蕴温度、带烟火” 的风格,使其在同类纪实文学中脱颖而出。
著名作家、出版人周华诚以《一粒大米中的山河社稷》为题为该书作序,评赞该书以“小切口”承载“大命题”,“超越了个人传记的范畴,成为观察我国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振兴历程的一扇重要窗口”,称赞其“叙事风格融合了报告文学的严谨与散文的诗性与灵动,形成了独特的叙事之美”。全书超越了具体的技术故事,升华为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尊严的哲学观照,是一部扎根泥土、仰望星空的深情之作。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昭化区作家协会主席,罗倩此前已出版《半亩原乡》《八千里路》等多部聚焦乡村的作品。对于《归禾》的出版,她表示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的变化,看到农人在土地上的希望”,“如果有人读完这本书,愿意多关注一口米饭背后的故事,多支持乡村的发展,那我的创作就有了意义。”
(杨黎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