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贾志红老师的《人在非洲》,文辞优美、细腻、温情、幽默,一如她本人给人的感觉:温柔中透着坚定,淡然中藏着力量。
在书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赋予西非这片土地鲜活的生命力,那“丝滑如德芙”般的词句,让人读着读着恍如置身其中:尼埃纳的风从我发间拂过,恩古哈拉玫红色的九重葛在我眼前热烈开放,杰杰纳的月光铺陈在我脚下,晶莹剔透的上尉鱼在我唇齿间留香,二〇八公路在我思绪里蜿蜒延伸……
我喜欢看书,但却懒于提笔,写过读后感的书屈指可数。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水平有限,所感所想不值得记录;另一方面是阅读过程共鸣不够,或许有个别词句、观点产生短暂情感冲击,却没有留下长久记忆的欲望。但是,读完《人在非洲》,却忍不住想用拙劣的文笔书写难以平复的心情。
喜欢其细腻的文风。翻开序章,贾志红老师笔下巴马科机场的热浪,竟隔着书页烧到了我身上——彼时我正坐在未开空调的房间里,指尖刚触到“我薄薄的长袖衣服内,有几十条小溪流像毛毛虫般从皮肤下钻出来,汇集、凝聚,痒痒地爬过前胸、脊背,向长裤的腰部冲去。而新的溪流源源不断,我的身体仿佛是溪流之母,大有汇集成江河的架势”这句,身体竟像被施了魔法般,瞬间将注意力拉向了自己的皮肤。从前总觉得汗水是无声无息的,是夏日该有的“必须品”,可经她这么一写,那些原本被忽略的湿润感,忽然有了形状与动态:不是笼统的“出汗”,而是“痒痒地爬过前胸、脊背”的溪流,是“向长裤的腰部冲去”的奔涌,连新汗涌出的模样,都成了“源源不断”的补给。这般鲜活的拟人,像一把细梳,轻轻拨开了我对身体感知的迟钝——我下意识抬手摸了摸后背,毛孔微微张开的触感,比刚才清晰了数倍。
她描写非洲的树,有其貌不扬却浑身是宝的乳油树,有刻意撑起绿伞的小叶榄仁,有神秘幽深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有像邻家小妹的牙买加樱桃树,有自带玉琢般小花瓶的石榴树,有顶着红彤彤碎花的凤凰树,有像粗大壮汉的猴面包树,还有芬芳细若游丝的无名小树……这些树木在她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拥有了性格与情感,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非洲大地上演绎着各自的故事。
是的,她的文字会唱歌,唤醒了我对万物的感知!
喜欢其温暖的情怀。书中对非洲民众的刻画,勾勒出满纸温暖的人文关怀。特拉奥雷这个骑着大自行车穿梭乡村的卖布郎,当被建议扩大生意,延伸到裁缝领域时,却坚定地拒绝了——只因担心尼埃纳的老裁缝库拉姆会因此没饭吃,“神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每个人只能做他该做的事情”,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最朴素的体谅。
拥有惊人奔跑速度的乌力,还拥有一颗纯粹而又善良的心。“平均分配游戏中,乌力从来没有贪心过,总是小口小口地抿,他常常是没有喝上饮料的孩子中的一个”,为了照顾乌力,作者改变每天那瓶可口可乐的分配方式——比赛跑步,因为乌力一定跑得最快,“乌力连续两次赢就会主动放弃一次,他始终是个不贪心的孩子”。看到乌力每次都要把赢得的可口可乐给姐姐阿夏一半,哥哥阿杜努力赚钱,期望能帮助弟弟实现奔跑的梦想,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或许是因为我有两个孩子,常常感动于他们兄弟之间日常细小的关爱,更可能是一个母亲对子女能珍视手足之情的期盼。
贾志红老师用温柔的目光捕捉着当地人身上最质朴的善意与深情,让我们看到,无论地域与文化有多少差异,人性中的善意与亲情,永远是能跨越山海的共通语言。
喜欢其风趣的灵魂。其实我与贾志红老师不算熟悉,因为工作原因匆匆见过两次面,没有深度的言语交流,但从书中我却读出了她的风趣与幽默。在描写司机阿达玛嚼吃阿拉伯胶树的胶粒时,“我其实没有听懂他说的话,不知道这东西到底能补什么,但是他用一只手摸着肾脏的位置,另一只手竖起了大拇指。哦,那我姑且认为是补肾吧”,我在书这头忍不住笑了。
还有买乌力家的羊做烤全羊那段,字里行间满是孩童的天真与成年人的无奈,鲜活到仿佛能看见乌力皱着眉的模样,听见柴火噼啪的声响。“但是不卖怎么行呢?他哥哥阿杜看上了我给的价钱,而且我们基地院子里柴火已经燃起来,宰羊的刀也磨好了,就等着这只羊上架了”,寥寥数语,把现实的“不可逆”写得明明白白——哥哥的决定、燃着的柴火、磨好的刀,每一样都在推着乌力接受“羊要被带走”的事实。可孩子的不舍哪会被这些轻易冲淡?他“在我跟前安静了一会儿”,那短暂的沉默里,藏着多少纠结与难过?或许他还在偷偷盼着转机,盼着能留住那只羊,可“一阵风吹过来,带着烤羊肉的香味”,这香味本该是诱人的,彼时却成了最残忍的提醒——“此刻我是他和他的羊的敌人”。读到这里,哪里还忍得住笑意?仿佛自己就站在一旁,看着那个瘦高的小男孩绷着脸、撒开腿跑远,连他跑起来衣角翻飞的样子都清晰可见,心里满是被这份天真戳中的柔软笑意。
所以,我断定,贾志红老师一定是风趣的、幽默的、童心未泯的。
2025年初,恰好读了毕淑敏老师的《非洲三万里》,《人在非洲》和《非洲三万里》皆为书写非洲的佳作,二者恰似两面不同的镜子,映照出非洲大地多元的风貌,既有诸多相同之处,也展现出鲜明的差异。《人在非洲》是从生活关照现实,期寄未来,传递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的大爱,充满朴素而纯粹的生命美学。《非洲三万里》是从旅行关照现实,思考未来,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探寻人性秘密,充满反思历史、探讨人本的深刻哲学意义。
快要停笔的时候,眼前闪现出贾志红老师温柔的模样,她和她的文字应该就是“真正的温柔,源自内心的强大与眼神的坚定”的生动描述。
最后,想轻声叩问作者:那曾牵动人心的小李与阿夏,终究是否携手相伴、共赴往后的岁岁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