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环保 >新闻详情

推动垃圾分类从“独奏”到“交响”——成都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2025-10-09 15:58:4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治理新格局,奏响垃圾分类从政府独奏到全民交响的时代乐章。

市场参与:激活绿色新动能‌

近段时间,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蓓蕾社区,利用社区“金边银角”打造的碳拾光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蓝天路店人来人往——不少住在附近的市民或提着废旧纸板、或带着一编织袋塑料瓶前来进行投递。

IMG_6946

利用“金边银角”设置的垃圾分类便民交投点(李露萍 摄)

前不久,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近打造的29处“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投用,蓝天路店便是其中之一。

“7月24日投运以来,该站点日均回收物总重量近2吨。”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新区督导岳沛然介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模式,这些站点让“15分钟回收服务圈”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既进行可回收物回收、又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宣讲,引导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绿色低碳‌公益实践。

IMG_6156

“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蓝天路店(李露萍 摄)

今年以来,在成都,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与行动——

联合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星巴克成都245家门店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低碳减量宣传;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常态化开展公益回收四进(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行动,鼓励市民开展垃圾分类……

一家又一家企业在垃圾分类前端做好宣传文章,更在末端处置上下足功夫、形成闭环,实现从投放到处理的全链条高效协同——

“机械抓手每次可抓取12吨生活垃圾,该环保发电厂可日均处理垃圾2100吨、转化成百万度清洁电力。”在成都邓双环保发电厂,现场讲解员的介绍让前来参观的市民惊叹。

近年来,成都依托各企业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静脉家园、清洁屋、碳小屋等,实景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示范点位109个,整合优化形成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线路32条,以可观可感的沉浸式体验、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寓教于乐的互动实践,点燃公众的参与热情。

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并创造环境与条件教育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来自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成都全市再生资源经营户达6916户,行业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各类再生资源回收量达698.57万吨,从前端、中端、末端有力助推了垃圾分类工作。

社会参与:培育治理新生态‌

如果说市场参与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那么社会参与则展现出民间的自治活力。

志愿服务“亮实招”。

“大骨头是厨余垃圾?错!它属于其他垃圾!”在邛崃市文君街道双桥社区,志愿者通过趣味问答帮居民厘清常见垃圾分类误区。

眼下,成都市志愿服务的热潮更胜从前。全市23个区(市)县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引导更多市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好习惯。

“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单元,开展主题宣讲、入户宣传、现场督导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成都市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活动不仅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更提升了大家的意识与技能,让垃圾分类有广度更有温度。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去年10月,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成立。发展至今,联盟已整合超100支志愿队伍、近30万名志愿者,构建起多层次垃圾分类服务体系。

社区创新“出新招”。

双流区黄甲街道长埂社区打造智能回收箱,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可获得积分,换取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高新区兴蓉社区发起“彩虹抱抱树”公益项目,将废旧衣物进行艺术再造,为行道树披上新衣提升环境美观度;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依托“信托制”物业,让大件垃圾临时堆放、定时清运更有序……

在成都,基层社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一个个“金点子”为垃圾分类注入新活力。不仅赋予垃圾分类趣味性,更重塑邻里关系,让环保成为新的社区认同和共同话题。

IMG_6948

双流区黄甲街道长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室(蒋师帅 摄)

社会组织“谋真招”。

从社区试点到校园建设、从线下实践到线上科普,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垃圾分类公益推广。“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我们开发了一系列覆盖全年龄段群体的垃圾分类主题项目,在公众教育、校园实践、社区治理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赵璐说。

在行业支撑层面,成都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不仅牵头制订多项行业标准,还通过举办论坛、培训、交流大会等活动凝聚合力。协会秘书长谢香兰表示,下阶段,协会还将动员组织132家会员企业深入区县,打造一批高标准回收站点,实现资源回收更高效、更透明,推动整体行业提档升级。

IMG_6949

谢香兰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蒋师帅 摄)

在成都,生活垃圾分类正从“纸上说”变“日常做”,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社区与非营利性专业机构各展所长,以务实创新的“招数”扎进蓉城街巷,为美好生活持续加“分”。

全民参与:塑造文明新标识

每天清晨,在高新区桂溪街道和平社区,退休职工李丽都会拎着分好类的垃圾熟练投入对应的垃圾桶中。“最开始觉得麻烦,总要反复确认分类标准,但渐渐地就熟能生巧了。”李丽说,能为城市环境尽一份力,再小的坚持也值得。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李丽的坚持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主动将办公区的废纸进行分类收集,孙子在学校成为环保小标兵,丈夫买菜时总是自带环保袋。“垃圾分类让我们家多了共同话题,也多了份责任感。”李丽说。

如今在和平社区,越来越多居民像李丽家一样,从“嫌麻烦”转变为“愿意分”、再到“精细分”,推动垃圾分类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家庭新风尚。社区工作人员感慨:“一个李阿姨,带动了一栋楼;一个模范家庭,唤醒了一个小区。”

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小区,再到一个社区、一座城市,垃圾分类的“全民实践”正在蓉城大地持续上演。

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垃圾分类已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近期,学校巧妙利用校园内的“金边银角”,打造了一系列分类科普站、图书角与环保创意角。“这些新空间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更被建设为寓教于乐的生动课堂,在实践中传递环保理念、点燃科学兴趣,将垃圾分类的种子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成都市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创新打造的“四分类示范走廊”将生活垃圾分类深度融入办公场景,推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形成“干部带头—家庭响应—社区辐射”的传导效应。

在商务楼宇,通过“互联网+回收”,创新模式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一位体验过的白领表示:“科技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更有趣。”目前,成都已有通威国际中心、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中海国际中心等多个商务楼宇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6808c57f3b19d.jpg

记者在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采访(蒋师帅 摄)

在成都,从社区到学校、从机关到企业,垃圾分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自然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都人,正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其中。垃圾分类早已从政府推动的“新时尚”,沉淀为成都人自觉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全域推进。”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模式,不仅让垃圾分类落地见效,更推动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

当企业将环保责任融入商业模式,当社区用创意激活自治潜能,当每个家庭把分类变为日常习惯,成都正以市场为纽带、社会为基础、全民为主体,用多元共治的实践书写超大城市垃圾分类的时代答卷。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突破43%、资源化利用率超84%、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李露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