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在南充市蓬安县巨龙镇龙云寺村,连片的高粱地如同铺展在大地上的红色织锦,穗粒饱满,色泽殷红。收割机在田间轰鸣穿梭,村民们忙碌地搬运、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火红的高粱地,不仅是这个秋天最美的风景,更是龙云寺村探索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村民正在晾晒高粱
龙云寺村地处丘陵,过去以传统粮油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村“两委”班子亟需解决的课题。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村集体将目光投向了高粱产业。“高粱耐旱、耐瘠薄,管理相对粗放,非常适合我们丘陵地区种植。更重要的是,我们与多家大型酒企建立了订单合作,市场销路稳定,价格有保障。”龙云寺村党支部书记祝正介绍。
方向既定,关键在于落实。村集体率先流转了百余亩土地作为示范田,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迈出了规模化种植的第一步。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组织党员和种植能手到先进地区学习,并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在发展高粱产业的过程中,龙云寺村探索出了“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统筹规划、技术服务和市场对接;农户则以土地入股、劳务投入等方式参与其中。
村民正在收割高粱
“我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的租金。农闲时在基地干活,一天还能挣一百多元。年底合作社有盈利,我们入股村民还能分红,比过去自己种玉米、红薯强多了。”正在地里忙碌的脱贫户王大爷算起了“增收账”。
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分散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将“单打独斗”的农户组织起来,嵌入产业链条,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村集体通过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农户则获得了租金、薪金和股金,收入渠道显著拓宽。
高粱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龙云寺村带来了显著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今年,该村种植高粱600余亩,按照目前市场价格,预计今年仅高粱一项就可为村集体带来超过30余万元的收入。
(周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