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营山:定点帮扶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10-14 15:10:1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2023年,营山县被列为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活力不足等发展难题,该县迅速搭建托底性帮扶县级工作推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2024年,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分别定点帮扶老林镇龙跃村、渌井镇渌井村、东升镇三官村、回龙镇龙坝村。各帮扶单位精准对接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从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维度持续发力,让受扶乡村逐步激发内生“造血”能力,慢慢丢掉帮扶“拐杖”,村干部和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为营山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筑牢根基。

东升镇三官村刚绘好的彩绘(郭明 摄)

社工破局:从“冷清村”到“活力村”的蜕变

“不要丢失防守位置,随时注意切断对方的传球路线!”2025年年初,老林镇龙跃村文书、助理社会工作师吴玲丽策划的“村BA”篮球比赛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返乡青年、放假大学生与县内篮球爱好者同场竞技,村委会篮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热闹程度远超春节。“龙跃村现在越来越有活力了!”营山天翼助残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罗军的点赞,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这场篮球赛的火爆,是龙跃村社会工作“破局”的缩影。而在一年前,这个距县城45公里的深丘村,还深陷“精神贫瘠”的困境:村民闲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扎堆闲聊,精神文化生活清汤寡水。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让村里的社会工作始终“热”不起来。

转机出现在2024年。省委社会工作部“三区计划”将营山县纳入实施范围,县委社会工作部选中龙跃村作为试点,加之省委社会工作部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肖建擅长社会工作,多方力量汇聚成破局的合力。吴玲丽的成长轨迹,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2024年9月,由省委社会工作部指导的农民丰收节在龙跃村举办,作为县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对象的吴玲丽全程参与策划组织。“以前对社会工作一头雾水,那次才知道能做这么多事!”这场“破冰”实践让她茅塞顿开。随后,她赴北京参加中央团校“三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系统学习后逐渐摸索出贴合村情的工作思路。

篮球运动已成为龙跃村的一张运动名片(郭明 摄)

今年,吴玲丽主动对接县慈善会,为龙跃村募集到9万余元慈善基金,彻底解决了活动经费短缺的难题。以篮球赛为起点,她接连引入旗袍协会文艺下乡、书法家协会写春联等活动,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愈发多彩。如今的龙跃村,篮球场每周至少热闹3次,邻里矛盾少了、互助多了,曾经的“冷清村”彻底变身“活力村”。“吴玲丽已能独当一面,补上了村里社会服务的‘缺口’。”肖建的评价,正是对社工帮扶成效的最佳印证。

产业造血:山旮旯里飞出“金凤凰”

深秋的渌井镇渌井村光华寨,村民张礼贵的林间养殖小院生机盎然:土鸡在树林间啄食嬉戏,大白鹅在水池中扑腾鸣叫。“一年多前才养100来只,现在都300多只了!”他撒出一把谷料,看着争抢进食的家禽,笑意里满是满足。这背后,是四川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精准帮扶。

曾是特困户的张礼贵,早年就靠散养家禽补贴家用,但其肉质鲜美的家禽始终打不开销路,扩大规模的念头只能藏在心底。“怕养多了卖不出去,砸手里就麻烦了!”2024年,驻村工作队员王海滨入户走访时得知他的顾虑,当即承诺:“你放心扩大规模,我们单位兜底回购!”

这句承诺让张礼贵吃了定心丸。在王海滨的帮助下,他翻新升级繁育室,形成“自繁自育—林间散养—单位回购”的完整链条。但张礼贵并未止步:“帮扶是一时的,得自己找销路!”他骑着摩托车跑遍蓬安、南充的餐饮店,最终成为多家门店的稳定供货商。如今,他不仅养殖规模稳步扩大,还开垦撂荒地种上核桃、血橙等经济作物,“一年挣几万块钱没问题!”

村民从刚绘好的文化墙走过(郭明 摄)

在回龙镇龙坝村,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帮扶同样结出硕果。2024年,该村脱贫户收到帮扶单位赠送的青脚麻鸡苗,如今已陆续出栏。“鸡蛋换零花钱,成鸡卖了算大宗收入!”村民唐小君看着圈里的家禽,算起账来笑容满面。驻村工作队员黄文奇介绍:“今年10月中旬要送鸭苗、鹅苗,村里40多口堰塘正好派上用场,明年还计划送果树苗。”

 文化润村: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仲秋傍晚的东升镇三官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坝里暖意融融:村民们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围坐闲聊丰收趣事。夕阳洒在村委会外墙上的乡村振兴主题彩绘上,与3公里长的“习语长廊”相映成趣,勾勒出和美乡村的生动轮廓。“这样的彩绘村里有5幅,国庆节前刚画好!”驻村第一书记罗涛介绍,彩绘定格的乡风文明图景,正是村里的真实变化。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帮扶,让三官村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双重提升。一年多来,4场文艺下乡活动让村民过足“文化瘾”,两次趣味农民运动会通过滚铁环、夹豆子等项目拉近干群关系,“习语长廊”则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头都变了大样!”村党支部书记罗建全的感慨,道出了文化帮扶的深层价值。

张礼贵林间养殖的鸡鹅(郭明 摄)

文化赋能更在产业实践中落地生根。帮扶单位组织的种养殖业培训、外出考察和网络销售课程,让村民“学得会、用得上”,“90后”新农人李晓翠就是受益者。2024年底,她返乡成立新农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垦100多亩地种小麦和油菜,却因错过农时收成不佳。今年,借助帮扶单位的培训和村里的图书馆分馆,她精准把握种植时机,新开垦的50多亩土地已顺利播种。

“农闲就去图书馆查资料,施肥、防病虫害都按科学方法来!”如今的李晓翠已成种植“行家里手”,从选肥到规模化种植的门道样样精通。她的合作社不仅带动村民就业,更让现代化种植理念在村里扎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营山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各帮扶单位既出资金改善设施,更重“送方法、强服务,送技术、育产业,送文化、筑根基” 。社工激活民心、产业夯实根基、文化凝聚力量,定点帮扶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营山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水,让欠发达县域的蜕变之路越走越宽。

(郭明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