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身处异乡、遭遇重挫,党组织的帮扶关怀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还是党组织好,还是家乡好。”9月20日,遂宁市流动党员党组织华南片区党委收到一封来自流动党员徐达勇的感谢信。
“帮助大家解决具体困难,让流动党员感觉在异乡有‘家人’,带领遂宁籍在外务工人员发展致富,这是我们的目标。”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流动党员党委副书记衡建华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当前,城乡、地区之间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流动党员人数不断变化,管理形势更加复杂。遂宁市共有党员15.2万名,流动党员1.6万名,相当于每10名党员中就有1名处于流动状态。这些“候鸟党员”遍布全国,近四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广东深圳的科创企业到西藏拉萨的建筑工地,从成都的网约车到上海的快递站,他们用汗水支撑着城市运转,却长期面临“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诉求难解决、作用难发挥”的尴尬。
流动党组织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遂宁市探索实施“片区制”管理改革,着力构建全域覆盖、精准高效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有家更有为”。
优化组织体系 一个不漏“管得准”
“以前在外地打工,组织生活时常中断,困难问题无人解决,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现在好了,无论在哪儿,流动党员党支部都能把我们凝聚起来。”在成都某建筑工地务工的遂宁籍党员张涛,如今每月都能灵活参加组织活动,归属感大大增强。
“流动党员变动频繁、分布广泛,主动报告意识不强,流出地难以精准掌握去向,精准纳管是老大难问题。”遂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刘武扬介绍,在建组织上,各地一般以县为单位组建,在流入党员多的地方集中重复建,而流入少的几乎都没有建,不少流动党员“游离”在党组织之外。以遂宁为例,改革前市县乡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57个,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蓉”等11地,纳管率约30%,且交叉重叠、互不隶属。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一场探索实施流动党员“片区制”管理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流动党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培训
改革从打破行政壁垒开始——遂宁改变“多层级、点位化”组建形式,全市“一盘棋”建组织,推动全员纳管。“全域布局”建组织,市级层面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划分5个片区,依托驻外机构建立片区流动党员党委,再根据流出人数,按地域及行业分布,下设14个地区流动党员党委、33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建成“1+5+14+N”组织体系,实现全域覆盖。“里推外联”摸底数,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流入报到制度,建立“对账”交流平台,推动流动党员党组织与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动态对账”,采取电话沟通、入户走访、党员联找等方式逐一核实,摸清1.6万名流出党员信息,确保“进出”有数,“去向”有底。“双向共管”强支撑,线上推动1.6万名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登记,流入地纳管率达91.8%;线下推动流动党员党组织逐一“登门对接”流入地,与成都市、广州市、兰州市等167个流入地建立合作机制,细化两地协同分工举措,推动责任共担、信息共享。
“西北地域辽阔,在占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分布着600多名遂宁籍流动党员。我们经历了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扛住了四十几度的高温,体会了出门一身雪、张口一嘴沙的恶劣天气,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把遂宁籍流入党员全部摸排出来、纳管起来。”遂宁市流动党员党组织西北片区党委副书记龙中文说。各级流动党员党组织根据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快等特点,与流出地、流入地联动建立动态核对、常态走访等制度,构建了跨区域、多层级、广覆盖的组织体系,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健全保障机制 专门力量“管得上”
当前,组织、人社、商会等多条块,以及市县乡村多层级抓,“九龙治水”“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各级各部门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但流入党员多的地方“一窝蜂”投入,流入少的则“无人问津”。同时,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普遍由企业经营人士和少数退役军人兼职,缺乏党建经验,容易把组织活动办成“商会活动”。
为此,遂宁市着力在明晰责任、配强力量、落实保障上下功夫。改变工作“分领域、分散化”模式,市县“一股绳”强保障,推动长效运行。建强专职队伍,由市级驻外机构党员主要负责人兼任片区党委书记,从“家里”抽派16名干部驻地工作,与流入地联合选任22名党组织书记,强化专职力量。设立专项经费,采取行业统筹和县区整合的方式,统筹市县组织部和工会、农民工服务中心等工作经费450万元,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工作保障。建立专项机制,市县联合成立协调小组,遂宁市委组织部定期调度,合力研究解决党员身份认定、组织关系转接、村级后备力量推荐等具体问题148个。
流动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力量薄弱、保障不足、责任虚化等问题,市级统筹选派了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党务的退二线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驻地专职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并定期组织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遂宁市流动党员党组织西北片区党委书记李效白说。同时,市、县两级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党费支持、财政补助等渠道,保障片区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学习资料和工作经费,构建人、财、责相匹配的支撑体系,让流动党员管理“有专人、有阵地、有资源”,切实解决了“管得上”的问题。
强化组织引领 务求实效“管得实”
“宁可上前一步交叉,也不退后一步空白。作为流出地,主动上前一步,建立‘组织对组织’机制,搭建流出地、流入地、流动党员党组织‘三方联管’平台,协调解决随迁子女入学、讨薪维权等具体困难,变党员个人‘多头跑’为组织‘靠前管’。”遂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良勇说道。
管理是基础,服务是纽带,引领是关键。当前,流出地和流入地关注流动党员学习多,关注权益保障少,面对党员诉求,流入地不愿管,流出地管不到,导致一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为此,遂宁市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凝聚,以引领促作为。改变“多条块、形式化”管理方式,条块“一条心”优服务,强化政治引领。
针对流动党员分散性、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教育形式。线上,由遂宁市委组织部统一推送学习资料,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寄学到家”“网络课堂”;线下,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组建736个兴趣学习和志愿服务小组,针对性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普及等小型分散学习,确保政治引领“入心”。
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流动党员既是跨域党建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主战场的‘真勇士’,重要的是积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遂宁市流动党员党组织华中片区党委书记杜廷国说。3月31日,遂宁经开区与武汉天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遂宁举行。作为遂宁市今年推进“大抓招商引资、重抓招大引强”的重要成果,此次签约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58亿元,建设年产13万吨钠电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基地,预计满产后年产值约45亿元,年纳税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规模化产能缺口,为遂宁新能源产业链补链强链注入新的动力。而该项目成功落户遂宁,遂宁市流动党员党组织华中片区党委副书记唐巧功不可没。而像唐巧一样活跃在流入地招商引资一线的流动党员还有很多。“截至目前,遂宁流动党员党组织提供招商项目信息68条,协助对接入库项目31个、涉及资金188.5亿元。”刘武扬告诉记者。流动党员党组织除提供招商项目信息外,还协助回引人才入乡“新农人”933名、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465名、党组织书记29名,有效引导流动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流动资源”。
争当“改革主战场的急先锋、战功卓著的真勇士、一心为民的贴心人”。活跃在全国经济主战场的一个个遂宁籍流动党员,扛起鲜红党旗,投身改革浪潮,书写壮丽人生,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历史进程中一道道亮丽风景。宋良勇表示,“片区制”管理改革有效激活了流动党员队伍管理的“一池春水”,实现了从“摸底建档”到“精准纳管”再到“作用发挥”的梯次提升。下一步,遂宁市将持续深化这项改革,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流动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加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提供更多“遂宁实践”。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