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党建引领强根基 以工代赈促治理——中江县探索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新路径

2025-10-16 09:56:20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易陟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近年来,中江县紧扣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探索推广“基层党组织引领+项目建设理事会实施+本地群众高度参与”的村民自建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主体向治理枢纽转型,让基层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走出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助推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中江路径”。

坚持实战练兵,从“人才短板”到“梯队成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育中的核心作用,将以工代赈项目打造为集党员干部锤炼、群众技能提升、后备力量培育于一体的实战平台,通过“组织引领、实战育才、以工代训”,实现人才成长与项目推进、乡村发展有机结合。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锤炼干部组织能力。基层党员干部全程参与项目策划、动员、实施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在现场组织施工、协调资源、化解矛盾,全面提升政策宣传、群众动员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水平,使以工代赈项目成功转化为基层党员干部应对复杂问题、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载体,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引领带动作用在项目实战中得到进一步凸显。二是以一线为平台,吸纳锻炼后备力量。注重在项目一线识别、锻炼和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青年村民等加入项目理事会,参与现场管理、技术指导和群众工作,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提升其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以来,各项目实施村先后吸纳20余名青年骨干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理,为基层组织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三是以机制为保障,选育本土实用人才。建立“实践—认证—激励”的人才选育机制,紧扣施工需求,发掘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群众认可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工匠示范班”等,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实用人才梯次培养体系。今年以来,已在12个项目村选育本土实用人才40余名,既保障项目高质量实施,更为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治理注入了持续动能。

坚持共建共治,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项目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推动乡村治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多元协同共治”深刻转变,构建起“民主决策、科学组织、高效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显著提升以工代赈项目的综合效益。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夯实民主决策基础。坚持党组织把关,定向与村民自主决策相结合,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工程建设、资金监管及质量验收,有效将集体意愿转化为群众的行动自觉。今年以来,全县5个项目实施村已通过项目理事会会议成功解决群众关切问题45个,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以上,切实巩固了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科学组织实施,提升项目建设效能。基层党组织牵头,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并结合农时特点灵活调整作业时间,通过分段施工、精细调度等方式,确保群众务工、生产两不误;建立“党支部全程监督+理事会牵头实施+群众参与评议”的三方协同机制,确保建设内容契合民意、工程质量全面过硬、建设成果普惠于民。2023年以来,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平均工期缩短了15%、成本降低了10%,7个完工项目整体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三是发挥组织优势,增强联动服务能力。项目所在村“两委”靠前指挥、主动服务,带领党员骨干奔走项目一线,指导项目理事会化解纠纷、调配资源,推动项目管理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动”,成功将“公家事”转变为“自家事”。今年以来,全县5个项目实施村现场协调解决施工纠纷3起,实现项目“零”投诉,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坚持助农增收,从“少数获利”到“共同增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共同致富中的引领作用,围绕“就业带动、技能提升、本地优先”三大核心,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增收实效。一是在广泛宣传中凝聚参与共识。基层党组织牵头,通过主题党日、微党课等形式,结合线上公众号、线下坝坝会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精准发布招工信息,确保群众知晓率达100%。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召开政策动员会、解读会30余场,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务工报名人数超过岗位需求的30%,群众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二是在动态管理中优化务工组织。推行“轮流上岗+动态调整”的务工组织形式,由项目所在村“两委”和项目理事会共同把关,对超过岗位需求的报名群众实行轮流上岗制,做到“愿上岗尽上岗”;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和群众意愿,经施工管理组确定、项目理事会审议后灵活增加务工人员,并签订规范用工合同,保障群众劳动权益。三是在就近就业中提升惠民实效。针对沿海地区用工需求缩减导致的本地劳动力闲置的问题,明确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录用本地村民;坚持“工程为手段、赈济是核心”原则,将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从项目总投资的30%提高至35%,在新一轮加力扩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提升至50%,力争惠及更多的当地群众。今年以来,全县在建以工代赈项目共吸纳本地务工群众1070余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30万元,人均增收超4000元。

(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