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120项改革任务、314项具体改革措施、2528项预期成果,这是四川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之年,敢为人先的四川,这几年来有23项改革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推广、55项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以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国唯一连续五年入选年度改革特别案例的省份的成绩,为自己的五年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上,能看到:
国家博物馆里,永久收藏了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开出的第一张税务发票;
除成都中心城区外,其他城市已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等政策惠及162万余人;
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街道层面全覆盖;
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20年的77.56岁提高至2024年的78.5岁。
……
10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我们从新闻发布会里抓取了一组关键词和数据,将四川“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成就,更具象化地呈现。

新闻发布会现场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数据:下放省市县三级174项行政权力事项
“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获国家宣传推广。”
这句话背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集成式标志性改革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便是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介绍,两市区共同组建新区管委会,以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的方式,授予管委会行政管理主体资格,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已下放的省市县三级174项行政权力事项由管委会承接。同时两市区合资成立高竹开发公司,统筹负责新区“投、融、建、管、运”工作,村镇管理、民生事业、基层治理则由原行政辖区负责,形成了“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的建设模式,为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国企改革
数据:资产总额跨越7个万亿元台阶
“十四五”以来,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跨越7个万亿台阶,至2024年底达20.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利润1430亿元、上缴税费1441亿元,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345%、83%、113%、110%,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8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050亿元、利润228亿元、上缴税费251亿元,分别增长468%、64%、489%、23%。
数据背后,是四川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抓手,在重点领域谋划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效发挥了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
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介绍,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我们以原省交投集团、原省铁投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牵引,实施了“1+6”重大专项改革,成功组建了蜀道集团、省生态环保集团、安逸酒店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有力支撑了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四川以原川投集团、原省能投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牵引,实施了“1+8”重点领域改革,组建了6户省属国企、优化整合4户省属国企,是近年来四川国资国企领域涉及企业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标志性改革。
关键词:营商环境
数据:经营主体从695.00万户增长到941.41万户
截至9月底,全省经营主体从2020年末695.00万户增长到941.41万户、年均增长6.60%,其中企业从179.20万户增长到290.77万户、个体工商户从505.65万户增长到640.82万户,企业占经营主体比重从25.78%提高到30.89%。
数据直观体现着:四川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结构持续改善。而在这背后,是四川创新开展市场准入“三朵云”改革,解决经营主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董若洁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董若洁介绍,不断拓展优化营商环境“云地图”,提供便捷的营商要素信息服务;推行经营主体“云迁移”,提供高效的跨区域迁移登记服务;探索跨区域“云注册”,提供川渝经营主体一体化登记服务。
四川“三朵云”改革举措,被国家发改委评选为“2025年全国优秀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杨立表示,展望“十五五”,四川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改革落地落实,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作表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