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托底性帮扶工作中,成都市锦江区紧密结合甘孜州炉霍县资源禀赋,瞄准牦牛产业关键环节,在“养殖、变现、研发、展销”四个维度集中发力,有效推动炉霍牦牛产业向规模化、商业化、工业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迈进,探索出一条产业振兴助力牧民增收的新路径。
锦江区领导现场调研援建饲草基地项目
在“养殖”上下功夫,夯实产业基础推动规模化发展
锦江区从源头入手,通过优化牧场、棚圈、品种三大要素,显著提升牦牛养殖规模与质量。一是扩展提升牧场承载能力。针对炉霍天然草场特点,创新实施“梯度轮牧+集约补饲”方案,在重点牧区新建2000亩高寒饲草基地,完善1000亩饲草基地配套设施,引进优良草种,使单位草场载畜能力提升了30%。二是改善养殖基础设施。帮扶建设牦牛棚圈、牲畜暖棚、隔离牛舍及配套库房,实现集约化养殖牦牛1000余头,有效应对高寒环境。三是优化牦牛品种体系。引进优良种牦牛,构建“核心育种场+合作社扩繁”高效繁育体系,每年由此增加产值超100万元,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种基础。
锦江区帮扶建设的无菌分割、排酸车间
在“变现”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商业价值
为使牦牛资源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锦江区着力打通关键环节。一是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帮扶炉霍县牲畜集中定点屠宰场升级无菌分割、排酸车间等设施,年屠宰能力达1.1万余头,2024年产值突破2200万元,成功跻身规上企业。二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牦牛肉深加工,开发出牛肉干、牛肉酱、风干牛肉等多口味产品,2024年相关销售额达120万元,市场反响良好。三是创新养殖合作模式。在宗塔乡、宗麦乡等重点乡镇建立了7个牦牛养殖合作社,推广“农户+合作社”模式,实现科学养殖、统一销售,带动2万余头牦牛规模化养殖,帮助300余户牧民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锦江区帮扶建设的酪蛋白新生产线
在“研发”上下功夫,科技赋能驱动工业化转型
锦江区聚焦牦牛产业工业化转型,重点帮扶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一是提升产能与品质。投入帮扶资金升级改造超滤系统、锅炉房等核心设备,使酪蛋白提纯度从89%跃升至9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帮扶新建了年产3000吨的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总产值预计可达1.8亿元。二是构建科研支撑体系。协助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博士工作站,联动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目前企业已拥有酪蛋白相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0项。三是强化联农带农效应。通过建设收购站点、实施原材料收购补贴,2024年企业收购奶渣1220吨,投入收购资金4885万元,惠及炉霍及周边农牧民8000余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锦江区无偿提供场地在成都市春熙路建设的“锦绣炉霍”展馆
在“展销”上下功夫,多元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为提升炉霍牦牛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锦江区积极搭建多元化展销平台。一是打造线下展销窗口。在成都市春熙路免费提供场地建设“锦绣炉霍”展馆,常态化展销牦牛系列产品,并借助“春熙网红周”等活动,通过网红探店、云上商城等渠道开展展销,实现销售额153万元。二是拓展实体销售网络。帮扶炉霍县在成都市白家批发市场设立了牦牛肉体验店,融合鲜肉销售与餐饮体验,年销售牦牛肉25吨,销售额达500余万元。三是助力品牌走向国际。组织炉霍县企业参加成都农博会、全国糖酒会等大型展会,并充分发挥锦江区外向型经济优势,助力实现四川省酪蛋白产品首次出口(至韩国),这也是甘孜牦牛工业产品的首次出口,极大提升了炉霍牦牛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锦江区通过“四个下功夫”的系统帮扶,成功推动炉霍牦牛产业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从本地市场到国际出口的全链条升级,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锦炉方案”。
(成都市锦江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