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编者按 >>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充分展现四川城市产业特色优势,以及产业升级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近期,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下,四川经济日报社启动“何以为都”城市调研行、“以何兴川”产业调研行两场调研采访活动。
两场调研分别聚焦城市与产业共生内在关联,挖掘各地培育特色产业的优势、途径及经验;立足“产业兴川”全局视角,展现四川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与成果。敬请关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当我们追寻其城市印记,会发现,每一座有分量的城市,都带着独属于自己的“标签”——或是文脉传承的符号,或是产业崛起的标杆。
穿越历史长河,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四川的诸多城市凭借独特地理禀赋与产业根基,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之都”。它们,都闪耀着独特光芒。
锂电之都——遂宁;
重装之都——德阳;
千年盐都——自贡;
中国绸都——南充;
钒钛之都——攀枝花;
中国“气”都——达州……
新时代以来,四川的这些“产业之都”更加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潜心修炼“独门绝技”,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赛场上“你追我赶”,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竞争中“你争我抢”,在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上寻求加快突破,发展壮大出具有更强大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托举四川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跻身全国第五,书写着不朽的时代传奇。
巴山孕产业千峰竞秀,蜀水育名都百舸争流。当四川的这些“产业之都”潜心耕耘,以巴山蜀水之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乐章,初觉惊喜,细思必然。
——纵观天府,这里的“都”,藏着千年文脉的密码。
盐都传千年,深井汲卤的技艺穿越时光。燊海井的木质天车仍在诉说“因盐立市”的过往,盐道上曾回荡的马帮铃声、盐业会馆里精雕的飞檐斗拱,皆是文脉在岁月中沉淀的印记;
绸都续新篇,经纬交织的绸缎连接古今。从古代“丝绸之路”上蜀锦远销的辉煌,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丝绸产品漂洋过海的盛况,每一寸丝线都织就着巴蜀文化的传承与新章……
浸润天府气韵,这些“都”从未刻意张扬,却在笔墨丹青与市井烟火中,将文化根脉深植肌理;在商贸往来的时代浪潮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从容中见锋芒,尽显气魄。
——纵观天府,这里的“都”,更在迸发新的力量。
攀枝花的钒钛熔炉里,流淌着攀西裂谷亿万年的地质馈赠,从“钢城”到“钒钛之都”的转型,是对资源禀赋的极致挖掘,更是绿色冶炼技术改写产业宿命的壮举,让“黑金属”绽放出“绿光芒”;
遂宁的锂电车间中,自动化生产线正将盆地深处的锂矿资源锻造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从无到有构建起一条完整产业链,用十年时间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第一梯队,让“川中明珠”因绿色能源焕发新生……
澎湃产业动能,这些“都”始终争先突围,在熔炉车间与技术革新中,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盛势;在绿色转型的时代命题下,于破局中开新局,在实干中见担当,更显锋芒。
——“都”字背后,亦是生产要素的极致聚合。
德阳重装之都的底气,源于二重、东汽等链主企业的技术沉淀;达州“气”都的脉动,激荡着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动能与清洁能源产业的崛起势能……
这些“都”的诞生与壮大绝非偶然。从天赋资源的“点上突破”到产业生态的“面上铺开”,从地域特色的“独树一帜”到经济增长的“多点支撑”,从短期发展的“动能激活”到长期布局的“根基夯实”,是资源的稀缺性与产业的深耕力形成共振,才得以使其成为四川地域特色的鲜明符号,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腾飞的强劲增长极。
天府膏腴孕繁都,繁都奋楫逐未来。如今,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浸润巴蜀大地,这些承载着产业基因与文脉记忆的“都”,更在绿色低碳中绽放出令人瞩目的时代新颜,实现了从“资源禀赋”到“产业优势”,再到“城市品牌”的跨越。
因为四川的城市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所以,我们要探寻那份藏在“产业之都”骨子里的厚积与薄发、顺势与谋新、内敛与奋进,记录并见证它们每一次顺理成章的蜕变。
因为四川的产业从未放缓进阶的节奏,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份藏在优势产业肌理中的协同与突破、传承与创新、实干与担当,定格并传递它们每一次赋能兴川的力量。
观一“都”,洞悉一“都”之业。
望全川,溯源兴川之基。
让我们一起,在“何以为都”城市调研行的足迹间捕捉产业脉搏,见证崛起力量!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蒋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