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民生 >新闻详情
全省前三季度民生经济数据出炉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5.4%

消费潜力释放 服务性消费稳步增长

2025-10-21 10:01:36 稿件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董豆豆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四川民生调查主要数据: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四川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四川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99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那么,前三季度全省物价走势如何?居民消费呈现什么特点?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3%

今年以来,受国内消费需求恢复较慢、部分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叠加生猪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和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低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四川CPI同比下降0.4%,与全国趋势一致。

分类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涨三降”。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比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7%、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8%、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同比上涨1.5%、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4.4%、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1.0%、居住类价格同比下降0.4%、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3.2%。“虽然上涨面较宽,但因食品烟酒、居住和交通通信三大类所占权重较大,使得CPI依然小幅下降。”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处长刘敏表示。

当前,四川CPI呈现服务涨商品降的结构性下降特点。刘敏分析,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稳步增长,影响前三季度四川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3%。同期由于食品价格涨少跌多、整体较弱,叠加工业消费品价格走势较为低迷,共同影响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8%。

虽然今年以来四川CPI低位运行,但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扩内需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价格运行的积极因素逐步累积显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核心CPI走强。前三季度,四川核心CPI同比上涨0.4%,其中9月四川核心CPI同比上涨0.6%,达到近8个月高点。二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出现回暖迹象。9月四川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0.2%,为今年首度转正,创下近16个月新高。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2%,创下近39个月新高。三是小汽车价格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四川燃油小汽车、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2%和3.1%,其中9月同比分别下降3.2%和2.7%,较年内最低点分别收窄1.7个和3.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四川PPI同比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下降3.7%。“不过,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提振消费和设备更新等政策显效影响,前三季度四川PPI在下行中呈现积极变化,部分行业供需结构有所改善,价格呈企稳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生产价格调查处处长蒋朝阳举例,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电子器件制造价格同比上涨2.0%,手机价格同比上涨2.0%,集成电路制造价格同比上涨3.3%。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

“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居民消费潜力得以释放,加之暑期出行、文旅消费升温,带动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石文格表示。

其中,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8608元,同比增长6.1%,比居民消费增速快0.7个百分点,比商品消费支出增速快1.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5.8%,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表明居民消费进一步提质升级。”石文格说。

具体来看,八大类消费均实现增长。“在系列提振消费政策带动下,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石文格分析,其中,受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居民人均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4%、9.4%;文旅市场持续活跃,居民相关消费较快增长,带动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9.1%、12.3%。此外,居民人均食品烟酒、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5%、4.1%、4.3%、4.7%。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690元,同比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02元,同比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城镇居民快0.9个、1.2个百分点,显示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46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发挥“主引擎”作用,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979元,同比增长6.4%。工资性收入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和增收贡献率分别为51.7%、61.9%,均为四大类收入中最大项。“今年以来,全省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稳岗就业政策力度不减,多措并举助推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石文格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