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技术扩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自“五场大会战”启动以来,南部县紧扣“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以技术改造为重要突破口,通过精准施策、靠前服务,已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2个、技改扩能项目15个,完成技改投资14.26亿元,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12亿元,为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县域经济打赢翻身仗注入强劲动力。
南部工业园
技改扩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在南部县众多工业企业技改版图中,不同企业正结合自身痛点探索转型之路:机械制造企业升级设备提升精度,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系统降低损耗,化工企业借力智能管控化解风险……作为县域化工行业的“老兵”,永生化工的技改历程,不仅破解了自身发展难题,更成为当地传统企业转型的参考样本。
技改前,永生化工深陷“人工依赖”困境。配料车间里,李师傅和同事戴着厚防尘口罩,徒手搬运几十斤原料,一天上百袋的工作量让大家下班后背腰僵直,人工称量还常因误差影响生产;乳化炸药装药环节更严峻,张师傅与工友穿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在高温高压、机械轰鸣的环境里紧盯仪表调阀门,生怕参数偏差引发安全问题;成品装车全靠工人徒手搬运,人工与损耗成本居高不下。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当地某机械企业靠人工铣削零件,精度仅0.1毫米,订单常因精度不达标被退;某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工分拣,效率低且品质不稳定。技改,成为企业共同的选择。
永生化工率先推进“智改数转”,全流程焕新。如今的配料监控车间,粉尘消散,智能屏实时跳动数据,操作人员在中控室轻点屏幕,设备便按预设配方自动完成物料输送、称量、混合。
乳化炸药车间的全自动装药机更让工人惊叹,不仅精准完成装药、封口,还自带“预判式安全系统”。“上次压力微波动,系统没等警报响就切断危险源,比人工快10倍。”张师傅介绍道,改造后,产能与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大家不用再“紧绷神经”守在现场。
成品装车环节,智能机械臂替代人工,15分钟装满一车,破损率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显著降低。
技改成效最终体现在效益上:2025年1—9月,永生化工利润总额5497.7万元,同比增长15.7%;入库税金3921.7万元,同比增长1.63%,从“负债累累”蜕变为“行业标杆”。
单个企业的“小变化”,慢慢拼成了南部县工业的“大气候”。如今,走近四川南部经济开发区,以前随处可见的手工车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亮堂的智能厂房;货车拉的不再是单一原材料,而是本地配套的零部件;年轻人找工作,更愿意去有机器人的企业。新质生产力,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
精细服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企业敢改、愿改,离不开政府“搭台铺路”。南部县将技改作为政企协同的“协奏曲”,通过精准引导、资源链接、服务优化,为企业扫清障碍,让技改“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为避免企业技改“走弯路”,南部县组建专项团队,深入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摸清各企业生产现状、技改诉求与难题。针对不同企业痛点“量身定制”方向,让企业技改有清晰航向。
技术与人才是技改“拦路虎”,南部县主动搭桥梁。针对人才短缺,联合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智能控制、机械运维等课程,输送技术工人,解决企业“缺人”之忧。
为了让技改项目更快落地,南部县还优化了审批服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以往企业办理技改相关的备案、环评、安评等手续,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多份材料,耗时较长。如今,南部县将这些审批流程整合为“一站式办理”,安排专人对接服务,指导企业准备材料,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
“以前办审批要跑好几趟,现在就在园区就能一次办完,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永生化工负责技改项目对接的工作人员表示,高效的审批服务让企业能更快推进技改,抢占市场先机。
从主动调研定方向,到链接资源破难题,再到优化服务提效率,南部县用一系列精准举措,为企业技改注入了“强心剂”,也让县域内的技改氛围愈发浓厚。
“技改不是‘大投入’的‘选择题’,而是‘提质量、增效益’的‘必答题’。一个小小的技改切口,既能破解企业的发展难题,也能激活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南部县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局局长蒲杰表示,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加入技改行列,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县域工业正朝着“智能、绿色、高效”的方向加速迈进。未来,南部县将继续聚焦“智改数转、绿色转型”,持续为企业技改提供支持,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在技改浪潮中焕发新活力,让技改的“小切口”不断撬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技改仅是南部县实施工业大备战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县始终坚持产业为本、工业当家,深入实施 “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同步推进建圈强链提质量、培育主体活存量、深挖潜力寻变量、做强载体扩容量等行动,多维度发力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全力推动“工业倍增”大会战落地见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工业动能。
(夏雨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