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理塘县:“三资转化”激活乡村共富新动能

四川经济网甘孜讯(叶强平 记者 杨琦)10月21日,记者从理塘县委宣传部获悉,在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上,一款主办方指定用品、来自雪域高原的特色产品——理塘蜂蜜水,以其独特的品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的关注。

6cc97b7be32213865d0f504b1d9f0c03.jpg

在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理塘蜂蜜水获点赞

这款蜂蜜水,来自于理塘县呷洼乡尼依养蜂专业合作社。过去,当地虽然蜜源丰富,却因缺乏技术和品牌,蜂蜜卖不出价钱。乡政府整合帮扶资金,设立集体经济产权帮扶资金,投入到尼依村等5村共建的养蜂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品牌、收购、财务,建立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现在咱们的蜂蜜礼盒装、分离式蜂蜜水、蜂胶牙膏、便携式蜂巢蜜、蜂蜜唇膏、蜂蜜香膏等,还拥有了‘身份证’,价格翻了一番。”在养蜜厂打工的大学毕业生卓玛青章笑着说。村民们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他们不仅可以拿到分红,还可以通过售蜜和参与劳务获得叠加收入。2024年,合作社向794名村民发放了10万元分红,户均增收602元。

这是理塘县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效益化为核心路径,以“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精准推动“三资转化”升级,构建“资源→资产→资本→效益”的增值闭环,实现集体经济提质与牧民多元增收的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曲登乡普查村的牧民泽仁,过去守着30头牦牛,年收入不到一万元。如今,他把牦牛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成为曲登乡普查村勒通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不仅每年有稳定分红,还在牧场打工赚工资。“以前怕雪灾、怕病害,现在有了集体,心里踏实多了。”  

泽仁的经历,是曲登乡推动“规模集约+三资转化”的缩影。乡党委打破村界,联动5个村组建合作社,建成4个现代化牧场和8000亩牧草基地。草场植被覆盖率提升15%,牦牛年出栏量达8600余头,全乡集体收入增长至285.6万元。  

“我们不只是养牛,更是把草场、牲畜、劳动力都变成了可以运营、可以增值的资产。”曲登乡党委书记洛绒英巴说。  

同时,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将集体牧场——霍曲吉祥牧场作为突破口,牧民以牦牛入股,成立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将世代赖以生存的牲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股权。除了牦牛养殖,卡灰村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依托索绒神山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开发了温泉山庄,形成了牧场养殖、温泉旅游、特色餐饮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就这样,沉睡的资源被唤醒,闲置的资产焕发新生。 2024年,霍曲吉祥牧场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4.5万元,户均分红约3200元。

50d734856dff3fe747043cd5959f9f61.jpg

哈依乡电商直播,销售当地农特产品

而在更远处的哈依乡,藏香和酥油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正热情地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介着当地的特色产品。凭借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哈依乡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增收双赢的道路。酥油产业方面,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实施“334”收益分配机制,有效兼顾了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防控。藏香产业方面,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推动技艺整合与股权量化,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引入直播电商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品创新与年轻人才回流。

非遗资源不仅得到了活态传承,也成为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金钥匙”。2024年,哈依乡产出酥油2.8万余斤,产值185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32万元;藏香产业带动增收12万元。“我们不仅卖产品,更是在传承文化。”呷依布里、桑多等四个村联合成立的哈依乡吉禾农产品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次乃拉姆说。如今,不少年轻人返乡学艺,非遗从“记忆”变成了“产业”。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理塘县拉波镇中扎村整合三村资金100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发展藏香猪与牦牛产业,形成年固定分红10万元的稳健收益;木拉镇盘活闲置养殖场带动80户就业,重塑资产价值;奔戈乡创新“牧光互补”模式,流转草场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土地复用增收30%,农牧民每年获固定收益,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溢价。

从曲登的牧场到哈依的藏香,从呷洼的蜂蜜到奔戈的光伏……“三资转化”正在川西高原理塘县书写着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故事。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更是高原牧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