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李老板,我的果子已经熟了,你可以过来收购了,今年果子的品质、味道和果形大小、色泽绝对包您满意。”深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灯盏村一处山梁环抱、果树枝繁叶茂的果园里,看着满园硕果累累的砂糖桔,脱贫户孙德新兴高采烈地给合作多年的采购商李老板打去了电话。根据他的经验,自家的5亩果园,今年挂果应该不低于2万斤,收入大概在5万左右。想到汁多味甜、红澄澄圆滚滚的满枝砂糖桔即将变成真金白银的钞票,今年50岁的孙德新笑容满面,同时也增强了管理好果树,继续走好脱贫致富路的信心与决心。
采摘现场
曾几何时,孙德新和年老体弱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每年都要花几千元看病吃药。加上自己无文化、无技能,也没有生财之道和致富的信息来源,只能靠务农经营一亩三分地勉强维持温饱,孙德新家成为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在区上帮扶干部、村上第一书记、镇村干部等实打实的帮扶与引导下,孙德新逐渐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信心,并开始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脱贫摘帽的新路子。
孙德新流转了一些农田,种植起了水稻和油菜。从最初的几亩,到后来的四五十亩。那些年,经过两季辛勤耕耘,孙德新家每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
为了让贫困户完成由“输血”脱贫到“造血”脱贫的根本转变,2017年,罗江县从“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列支200万元,用于实施“千户万元”能繁母猪脱贫项目。在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的宣传鼓动下,孙德新第一时间报名,当起了“猪倌”,领到了一头母猪。在县畜牧兽医系统专业技术骨干的保驾护航下,经过自己的悉心呵护、精心喂养,孙德新的仔母猪健康长大,并产下了猪仔,通过售卖仔猪和育肥,孙德新在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上万元的纯收入。养殖的成功,大大地激发了孙德新的内生动力和养殖的热情,在当年一举脱贫摘帽的鼓舞下,孙德新养殖规模和存栏量扩大到10余头。由于养猪头数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长,孙德新家的水井出现了渗水和枯竭。缺水让孙德新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时任区商务经合局局长陈可飞得知他的困难后,立即为他请来打井工程队,几天内便打出了一口水量充裕的新井,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近万元的打井费,孙德新没花一分钱,那地下源源不断涌出的井水,甜到了孙德新的心里,让他家的脱贫之路在畜牧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下走得更加顺畅。
接下来的日子里,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不断为孙德新的生产发展助一臂之力,先后为其送去了鸡苗和饲料,讲解了养殖技术和防病治病知识;利用扶贫资金为其硬化了20多米的入户路,让他不再走遇雨就泥泞难行的土路;为他争取政策,协调土地,扩大了养殖用房,让新养的鸡、鸭、鹅,购置的小型农机以及化肥农药等农资都有了栖身之所。这些帮扶,直接和间接地为孙德新节约与增加了数万元的收入。无以感谢,孙德新只有把满腹的感激之情,化成使不完的力气,埋头苦干、摸爬滚打,以此回报大家的关心和关怀。
近几年,由于种植大户把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承包,孙德新便在属于自己的荒山荒坡上种下了几亩晚熟柑橘果树,树下套种花生、黄豆、辣椒等近10个品种的蔬菜和经济作物。锄草、修枝、打药、施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他都在果园里挥汗如雨,玩命折腾。如今,几亩果树在孙德新老黄牛般的苦干、实干下,先后挂果,每年带给他家远超脱贫标准几倍的收入,这越来越甜蜜的日子与“生活味道”,让孙德新深感,脱贫不能光靠干部、靠国家,最关键还是得靠自己。
前两天,镇便民服务中心相关领导和区发改局主要负责人先后到他家看望慰问,了解生活近况与所思、所想、所盼,面对面拉家常、心贴心问需求,认真记录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同时还给他讲解了一些果树冬管科学种植技术,并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十几年如一日,这种持续跟踪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需求,健全常态化走访机制,针对性落实产业扶持等措施的举动,再一次增强了孙德新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满山果树郁郁葱葱,果实缀满枝头。抚今追昔,游走在果园里的孙德新眼里泛着光,发自内心地说:“穷不可怕,人活一口气,不能听天由命。加上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我们人勤快、努力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张明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