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财经 >新闻详情

金融活水润桑乡——邮储银行助力宁南“南丝路”织就蚕桑共富新图景

2025-10-23 15:44:10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的宏大进程中,金融的力量正成为激活产业动能的重要引擎。地处川滇交界的凉山州宁南县,山坡层叠、阳光充沛,是我国西南地区优质蚕桑主产区之一,每年6A级生丝产能达1200吨,占全国的50%以上。在这里,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30万亩有机桑园,以一笔笔“科创贷”助力产业链上下游畅通,托举起10.2万农户的“桑蚕梦”。

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累计向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投放2000万元“科创贷”,年带动收购蚕茧30.2万担,构建起“种桑养蚕—茧丝加工—农户联结”的全产业链生态,为传统蚕桑产业注入了新的金融活力与科技动力。

活水润根:金融精准滴灌助力产业强筋壮骨

走进南丝路集团,笔者正碰上收茧现场:陆陆续续有当地的蚕户正在将一筐筐白花花的蚕茧送进智慧茧筐识别系统,只需要刷一下送检卡,蚕户所养殖的蚕茧生产信息就同步录入到智慧蚕桑产业大数据中心的平台中。一旁的送茧机器人,将随机抽样的蚕茧运送到公正的检验室进行质检。质检合格的蚕茧,被整齐地码放成堆,待到傍晚再统一进入智慧烘茧设备中进行粗加工。这样繁忙又井然有序的场景,也显示着今年宁南桑蚕产业又迎来了好收成。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丝路集团”)是一家集蚕桑、蚕茧、缫丝、丝制品及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首家获得全球有机纺织品认证并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的茧丝企业。

南丝路集团在宁南县拥有桑园30万亩,年养蚕32.5万张,产茧29.7万担,带动13个镇2.5万户、10.2万农户从事蚕丝产业,农户养蚕收入达2.96亿元以上。集团及其产品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名牌产品”“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成为川滇地区茧丝绸产业的重要引领者。

“我们已经实现农企双赢。”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宗筱介绍,集团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统购全县蚕茧,形成标准化、可追溯的产业闭环。集团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农户提供物资补助,“捆绑式、入户式”对当地蚕户进行帮扶,值得注意的是,收茧季的资金流量尤为集中,随着邮储银行“科创贷”等信贷资金的注入,集团的资金周转更加稳健,为蚕茧收购和农户兑付提供了重要保障。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了解收茧流程

“我们以金融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壮大,通过‘规模化信贷+数字化创新’,支持企业做强、做优主业,也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链发展中受益。”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行长陈蝶介绍,邮储银行围绕蚕桑产业构建了从“联保贷款”到“信用贷款”、从“线下入户”到“线上审批”的创新路径,通过数据建模和产业信用画像,实现“足不出户、随借随还”。

对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来说,2000万元“科创贷”不仅是对单一企业的支持,更是助推整个县域经济从“资源型”向“产业型”的结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金融杠杆,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新农人’、新技术和绿色产业。”邮储银行凉山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金融助力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实践样本。”

在持续的金融赋能中,资金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也为技术创新注入了澎湃动力。正是有了稳定的金融支撑,南丝路集团得以加快“智改数转”的步伐,让传统的蚕桑产业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智改数转:科技金融引领传统产业焕新生

“我们全国首创‘智慧蚕桑’产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体系,实现自动化售茧、智能化运输、标准化仓储。”龙宗筱介绍道,这里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化鲜茧智能收烘仓储中心,也是全国四大中央(优质)生丝储备基地之一。“我们实现了绿色加工,采用了全国最先进的电能烘茧系统,全过程自动控温、排风,实现零排放、零污染。这些设备的采购与系统建设,背后也有邮储银行信贷的支持。”他说,集团建设的智慧蚕桑产业大数据中心,覆盖了蚕桑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粒蚕茧的收购、烘制、检测都实时上屏,农户可以随时看到检测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丝路集团的智慧管理平台上,每一位农户的桑园种植、蚕种投放、茧质等级、收购结算等信息均可追溯。“以前我们靠人工验茧,主观因素多,现在通过智能检测系统,每一茧都能精准计量、自动评级,既提高效率,也让农户吃下‘定心丸’。”龙宗筱说。在现场,农户送来的蚕茧经检测后,收购价和质检数据同步上传大屏,真正实现了“收茧有据、兑付有信”。

陈蝶介绍,近年来,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将“科创贷”应用于农业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具备自主研发与技术转化能力的企业。南丝路集团的“智慧蚕桑产业大数据中心”是凉山州农业领域“智改数转”的示范项目,邮储银行希望能够继续通过金融信贷资金助力,为这样的龙头企业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中再添动力。

同时,该行在宁南县成功落地四川系统内首笔数字人民币企业贷款,为传统蚕桑产业注入现代金融科技的活水,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资金结算的效率与安全性。通过“规模化信贷+数字化创新”的双轮驱动,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正不断延伸服务链条,从支持种桑养蚕、茧丝收购到推动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助力蚕桑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而金融服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端的升级转型,更体现在万千农户的身上。随着信贷渠道的拓宽与金融普惠的深入,一户户蚕农也在这条产业链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以信致富:金融普惠点亮万家桑蚕梦

王作海,今年52岁,是宁南县养蚕规模最大的农户。近日,在全省五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他正忙着指导工人取蚕茧。附近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将如雪的白茧一颗颗取出。蚕房中,上百张蚕种孕育着新的希望。

“我养桑蚕30多年了,最开始一年养20张蚕种,收入也就一万元。”王作海笑着说,“2018年,我通过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贷了8万元,修蚕房、买设备,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金融的力量。现在我种植500亩桑树,养了800多张蚕种,年收入达200多万元。如果没有当初那笔贷款,也没有如今的好光景。”

“放款很快,两三天就下来了。”他说,“去年又贷了40万元扩大规模,到了收茧季,我要请上百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平均每年下来,带动上万人次就业。”在宁南县,像王作海这样的蚕农不在少数。邮储银行的小额信贷和普惠产品为他们打开了增收之门,也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分享到金融改革的红利。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与王作海进行交流

据了解,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在宁南县持续深化“三农”服务优势,完善“信用村”建设、推广普惠授信模式,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节点,辐射带动上下游农户,形成了“金融+产业+农户”的联动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已累计向蚕农发放贷款超1亿元,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陈蝶表示:“我们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产业发展的陪伴者。通过金融手段,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农户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以信致富’。”

“下一步,我行将持续扎根地方,聚焦主责主业,以更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陈蝶就该支行后续在巩固“三农”服务优势方面,提出了三个重点发力方向。其一,深化政银合作平台效能,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服务重点,通过开展辖内家庭农场专项走访计划,进一步扩大授信覆盖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其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现有“信用村”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深耕,逐步拓宽全县农村地区整体授信范围,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其三,聚焦县域支柱产业,紧密围绕宁南县烤烟、蚕桑、畜牧等重点产业,推动“普遍授信”模式由点及面全面铺开,深度激活农业农村金融市场,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夕阳下,宁南的桑园连绵起伏,一排排蚕房掩映在青翠山谷间。金融的力量,正如同这片桑林间的清泉,润物无声,却让枝叶更绿、果实更甜。从一粒茧到一匹丝,从一笔贷款到一场共富实践,邮储银行宁南县支行以金融活水滋养着乡村产业,也在这片热土上编织出农业强国的崭新图景。

(墨尘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