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食品 >新闻详情

从街头小吃到亿元产业 一碗“达县米线”的华丽蝶变

2025-10-23 17:29:42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从西博会到川渝陕龙舟赛河道,再到火热的“川超”赛场……“达县米线”作为一款地方小吃今年成功“出圈”,成为引人瞩目的“网红”。

近日记者获悉,达州市达川区首批“达县米线”门店招牌升级工作即将完成,同时开发的5种口味产品及相关文创产品也已上市。这碗从街头巷尾走出的寻常小吃,正蝶变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破局立标:从“散兵游勇”到品牌矩阵

达川区的大街小巷曾遍布400余家米线店,酥肉、牛肉、血旺等二十多个品种琳琅满目。然而,店铺规模小、文化内涵不足、食材采购渠道不一、口味标准参差等问题,导致米线产业发展长期处于“散兵作战”状态。

827c2bdb-3f9a-41fa-afac-e481bf972b87.png

“达县米线”体验店

今年6月,转机来临。达川区“达县米线”行业协会正式成立,从200多家店面“种子选手”中筛选出35家会员单位,共商行业发展。协会搭建起综合性平台,整合资金、技术等资源,联动160余家种植、加工、餐饮、研发等环节的个体与企业,开始重塑“达县米线”的整体形象。

在政府引导、协会赋能、企业联动的推动下,《“达县米线”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行业操作规范迅速出台,用标准化流程固定制作工艺。“达县米线”行业协会会长符波介绍,协会聚焦口味创新、工艺升级与品类拓展,推动产业从传统手工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建立口味数据库优化配方,创新开发出5种特色口味;研发的速食产品实现“5分钟冲泡即食”,高度复刻堂食口感。引入智能生产线后,产能提升了10倍以上。

协会还与科研团队合作,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对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达川的职业院校开设米线制作、餐饮管理专业课程,为产业注入持续动力。如今,“达县米线”已形成“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产品通过各类展会成功“出圈”,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

融合创新:从一碗米线到文旅名片

10月19日,达州川汉子队与遂宁舍得干队的“川超”赛事现场激情澎湃。赛场外,一场“体育+文旅”的盛宴同步上演。参赛球员和观赛球迷可凭相关凭证,到“达县米线”指定门店免费品尝米线或领取伴手礼。与此同时,市外车辆享受1.6万个公共车位免费停车,巴山大峡谷景区免门票,一系列联动福利让游客感受到达州的热情。

4db5ee5a-e854-4ef3-82c5-ea2cf0457ee9.png

“达县米线”文旅产品

“达县米线”工作专班负责人,达川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叶祥金表示,达川区打破传统“就小吃做小吃”的思维局限,将“达县米线”纳入全域发展规划,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起“产业+文化+旅游”的立体发展格局。

例如,借助“川超”赛事IP,精心打造普惠文旅消费套餐。据达川区商务局统计,赛事期间发放米线消费券超万元,球迷免费品尝米线6000多份,各个小店的营业额较往常翻了六七倍。

销售渠道的拓展同样成效显著。线下,首批10家标准化门店完成升级;线上,搭建官方小程序,借助“米城寨”抖音号开展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6万元;积极推行“全民代言、铁粉引流”模式,让每一名“达县米线”的消费者成为品牌传播者。

文化赋能更为这碗米线增添了独特魅力。

叶祥金说,达川深挖米线背后的非遗根脉、名人轶事和乡愁基因,将其与巴人文化、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尤其是借助“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推出“赛事+米线”消费场景,拉动赛事期间餐饮消费增长超18.6%;此后又精心打造“米线宝”IP形象,开发徽章、礼盒等文创产品,让米线成为“宜美达川”的文化名片。

赋能未来:小米线撬动亿元大产业

“达县米线”不仅是特色美食,更是“老家达县”的文化载体。今年9月,达川区委宣传部开展的“我与达县米线”向全国征文活动,共征集到各类作品267件,见证了这碗米线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就在前不久,“达县米线”跨越千里,亮相上海财经大学“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2025年知名高校四川人才活动季专场招聘会。几位达州籍学子难掩激动:“没想到在上海也能吃到心心念念的‘达县米线’,以后再也不用专程回家了!”

从街边小店到上海高校展台,从零散经营到统一标准的品牌矩阵,“达县米线”的蜕变之路越走越宽。

9fcd6aff-3fb6-42ea-98a2-c782cf976595.png

一碗充满乡愁味道的“达县米线”

为保证这条路始终通畅,米线的原料地,即达川13个乡镇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米城贡米”标准化种植基地,统一选种、育苗、技规、防治、收购,搭建“种子—大米—米线”全溯源体系,从源头保障米线“爽滑劲道”的核心品质。

达川区米城镇党委书记李翔说,“达县米线”产业带动“米城贡米”种植户增收,该镇有机大米线上销量年达2万斤,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而在更大范围内,“达县米线”餐饮的规模化发展,带动就业岗位数千个,助力乡村振兴和富民增收。据统计,由于米线的全产业链发展,预计今年的综合产值将突破亿元大关。

叶祥金表示,这碗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民生温度的米线,不仅擦亮了“老家达县”的品牌名片,更为县域经济依托特色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达川方案”。未来,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精准化推广的持续合力,“达县米线”这张川渝美食新名片必将更加闪亮。

(赵权军  四川经济网记者 王晓英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