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秋雨潇潇,恰逢霜降。10月23日,成都文理学院摄影专业的师生们,将镜头从课堂转向广袤的乡野,奔赴邛崃市高埂街道的共富村、斜江社区与光明村,开展了一场名为“探访高埂新貌 体验酿酒文化”的实践课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采风,而是一场高校智慧与乡土脉动的深度对话,一次以影像为桥,连接青春创意与乡村未来的双向赋能。

新农人的“田园诗”:从100亩到2000亩的创业答卷
在“幸福崃稻”项目的田野见小院,实践的第一课由一位出生于1996年的“新农人”黄鑫主讲。他与在场的“00后”大学生们年龄相仿,却已是一位管理着近2000亩土地的“田园主理人”。
“是发自骨子里的那份热爱,让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黄鑫的讲述,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挑战与智慧的现代农业图景。他从“一没资金、二没人脉 ”的起点出发,敏锐地抓住农业科技变革的浪潮,学习操作大疆无人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先进设备。正是这份对科技的学习与应用,让他得以将种植规模从面积100多亩“滚”到近2000亩。
然而,他的思考并未止步于种植。为了突破“只卖谷子,卖不上价”的瓶颈,他建起了眼前这座小院,将其作为电商基地,试图“把好的农产品卖出一个好的价钱”。更令人振奋的是他对未来的规划:“下一步,我将会和我们学校合作,争取把这边打造成一个校企合作的孵化基地。”
黄鑫的故事,为大学生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人才振兴”画卷——乡村振兴,正需要这样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怀揣乡愁的年轻力量。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创业答卷,更是高埂街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环境的最佳证明。如果说黄鑫代表了乡村的内生动力,那么成都文理学院的师生们,则带来了外部的智慧赋能与传播力量。
摄影专业学生申昕的感受真切而深刻:“此次活动对于我们专业也是很大的提升,能让我们的拍摄思路更加清晰,更有脉络。”她和自己的同窗不再是乡村的旁观者,而是用专业的镜头语言,成为乡村故事的讲述者、乡村之美的传播者。

艺术学院教师易雪莹点明了此次实践的核心目标:“通过影像的传播,对高埂的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项目起到宣传作用,推动乡村振兴。这精准地切中了乡村发展的痛点——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专业的视觉呈现与内容创作,是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吸引客流与关注的关键。”
这群摄影专业学子正在进行的“传统与科技守护乡村”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他们计划从“非遗传承与守护”“现代农业与科技”等多个维度,用宣传片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乡村。“乡村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土’,科技已经非常超前。”学生们的视角,恰恰是打破刻板印象、重塑乡村形象的最有力武器。
产业的“融合曲”:从一粒高粱到一杯美酒的完整链条
实践活动的行程设计,巧妙地串联起了高埂街道“农酒融合”的特色产业链。从田野见小院的智慧农业,到石町谷自然营地的田园休闲体验,再到邛酒记忆馆的文化溯源与酿造体验,学生们得以亲历一粒高粱如何经过种植、收获、酿造,最终成为一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邛酒。与高粱种植户的交流,让他们触摸到产业的源头;邛酒记忆馆的调酒体验和花样取名比赛,则激发了他们对品牌文化的创意理解。
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让大三学生赵振振发出了“乡村发展势头很猛”的感慨,更让他看到了产业兴旺带来的社会效益:“新农业发展让当地的人不再去外地打拼,能让年轻人更多地留在当地生活下去。”产业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回归与乡村的活化。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摄影系学子们的造访,让成都市福泉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邛酒记忆馆主理人刘志祥充满感慨与期待:“他们专业的摄影技术,可以把我们邛崃的酒产业、文旅产业对外进行宣传。”他明确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高校的互动,邀请更多的学生走进乡村。

秋雨润物,更润心田。这场始于霜降的探访,其意义远超一次课程实践。它播下了一颗名为“合作”的种子——高校为乡村带去青春的视角、专业的技能和无限的创意;乡村则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课堂、鲜活的研究课题和深沉的文化滋养。
当青春的镜头对准希望的田野,当高校的智慧融入产业的脉络,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次实践活动,而是一幅高校与乡村“美美与共”、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这场双向奔赴,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而持久的青春动能。
(成都文理学院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