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仅用6秒!
一块1200℃的高温坯料就能被“四川造”世界最大模锻液压设备——8万吨模锻压机,锻压成可承受70吨冲击力的大飞机起落架。
每转1圈!
由东方电气研制的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机组就可发电约150度,其小时发电量可满足1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
平均5.7分钟!
一台新能源卡车就在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的智能化总装车间下线,数字化生产正创造着四川装备制造的行业新标杆。
这组时间数据,是四川装备制造业的精准刻度,它不仅见证了四川制造生产效率的飞跃,更是其由“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卓越宣言。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近年来,四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六大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深耕细作标志性产品,持续提升创新能级,高位推进建圈强链,以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厚植基底 铸牢“压舱石”
10月下旬,四川省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
从工业领域来看,装备制造业表现不俗,继续稳稳发挥着工业“压舱石”的作用: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比2024年全年加快8.8个百分点。
具体到产品端,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发电机组等代表性产品的产量,分别实现50.0%、48.1%、41.8%的增长。
不俗表现,源自强大实力。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四川装备制造领域喜讯不断。

“川山甲1号”在成都下线(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7月,被命名为“川山甲1号”的一款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成都市新津区中铁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下线。该设备是全链首台在川研发、设计、生产、组装的“四川造”高端装备盾构机,专为应对零下40摄氏度极端低温环境下的永久冻土层施工难题而设计。
8月,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300兆瓦级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发电电动机1:1转子,在东方电机顺利通过飞逸试验。该转子攻克了高转速大尺寸绕线式转子结构的设计开发、工艺制造、装配安装等难题,动态稳定性、可靠性等得到充分验证。
9月,由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AE200-100首架机正式下线,标志着国内载客eVTOL研发进入新的里程碑——即将开启载人试飞,正式迈入适航取证全面冲刺与量产机型预生产阶段。
从地下深处,到江河之上,再到蓝天之下,“四川造”装备以全场景、高性能的硬核实力,勾勒出覆盖陆空水多维空间的产业图景,不断拓展“制造”的边界与高度。
这份实力的底气从何而来?
答案就藏在“十四五”这段砥砺奋进的征程中!
“‘十四五’以来,四川引进京东方、红旗新能源整车、沃飞长空全球总部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链项目,累计实施制造业项目超过1.5万个,带动制造业投资超2万亿元。”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在会上如是介绍。
大投入终见大成果。在龙头项目带动下,“十四五”以来,一批代表国家顶尖水平的“四川造”重器密集亮相:C919大飞机机头实现批量交付,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顺利运行,全国首套脑控外骨骼机器人正式发布……四川制造,正以一个个实至名归的“大国重器”,挺起中国装备制造的脊梁。

翟刚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省装备制造业有关情况(图片由省政府新闻办提供)
答案就藏在深厚的产业积淀与系统化的制造能力中!
经过多年布局与发展,如今,四川已构建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体系,从关键基础部件到整机总装集成,形成了强大的综合配套与协同制造能力。
在成都,航空装备产业能级持续提升,这里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与关键部件研制基地。
在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500亿元。目前,正全力推进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
在宜宾,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异军突起,正快速形成从原材料、组件到终端产品的绿色能源装备全产业链生态。
这些扎实的产业根基,如同深扎于巴蜀大地的庞大根系,为装备制造业的持续生长输送着不竭养分。
创新引领 激活“动力源”
在四川装备制造业的版图上,创新已不再是发展的前奏,它就是发展本身。强大的动力,正于此喷薄。
——走进车间,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德阳,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一件件金属涡轮叶片毛坯,在数控机床的“精雕细琢”下,被加工成精度高达微米级的最终产品。
“汽轮机叶片精度直接影响发电效率,过去人工打磨不仅效率低,还易出现误差。”东方汽轮机重型燃机装备研究所副主任李鑫介绍,为此,企业技术团队耗时多年研发“5G+机器视觉+机器人协同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如今,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人均效率飙升6.5倍,质量合格率始终稳定在100%。

夜间,东方汽轮机“黑灯产线”在无人状态下照常运转(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这,不是个例。
在自贡,传统的锅炉厂房内,机器人已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
以往依赖于“手感”与“经验”的精湛技艺,如今被解构为一行行数据与代码,驱动机械臂实现极致的精准与稳定。
“我们把老师傅的手艺‘复制’下来,存进系统。”工程师指着控制屏上的数据曲线告诉记者,“现在,任何一个经过培训的操作员,都能焊出最高标准的产品。”
以创新为引领的新质动力,正驱动四川老牌重装企业全面焕新,让生产从“制造”迈向“智造”,效率与质量实现双飞跃。
——解码基因,看一方“滋养创新的沃土”。
四川的创新,并非企业的“孤军奋战”。其背后,是一套精心构建、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策的“阳光”,精准普照。
一揽子精准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护航:
“揭榜挂帅”,让能者上前;
“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机器人等9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统筹推动无人机、工业母机、大飞机、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推进工作方案”,绘制出产业图谱;
“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支持首台套装备应用推广。
金融的“活水”,畅快涌流。
科创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投资体系……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如同血脉,为产业输血,为梦想家护航。
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以前贷款看房产、看机器。现在,我们的专利也能‘变现’了。”
攻关的“果实”,日益丰硕。
9月中旬,《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成果》发布。
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四川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9亿元,支持57个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截至目前,已有19个装备研制完成并开展示范应用,涵盖高端能源、航空航天、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

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成果展区(图片由活动组委会提供)
从“老树发新枝”的智能化改造,到“新木已成林”的尖端突破,创新的火花,在四川的每一个角落迸发。眼下,四川装备制造业领域已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近600个。2024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收8952.3亿元。
创新,驱动着“四川造”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多个领域实现“领跑”。这个被彻底激活的“动力源”,正成为四川装备制造业制胜未来的最强底气。
建圈强链 提升“竞争力”
在四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早已超越单打独斗,步入了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力作战”的新阶段。
龙头牵引,舞动一条链!
走进德阳经开区,“龙头企业搭台、配套企业唱戏”的协同图景清晰可见。
在国机重装、东方电气系企业周边,聚集了240余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其中包括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这种“近距离”耦合,带来了惊人的变化。
不仅让生产效率提升了近40%,更催生出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促进了当地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日趋完善。
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敏介绍,去年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绿色建材等3条省级主要承载地产业链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机重装的8万吨模锻压机模型(蒋师帅 摄)
在成都,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
位于新都区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一个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已然成形。
“客户就在隔壁厂房,生产计划调整、工序衔接都能实时沟通。”四川仨川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健直言,在一个园区内实现“上下游”协同和“上下楼”就近,这样的集约化生产让物流成本降低了近60%,管理周期时间成本降低了 30%,产能规模提升了4倍。
成本降了,效率高了。龙头“链主”的一个需求,能瞬间传导至整个链条,引发快速的发展共振。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游向深海。
生态培育,滋养一个圈!
“链”是纵向的深度,那么“圈”就是横向的广度。四川要的,不只是链条的延伸,更是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
在成都,四川明日宇航等一批企业,与主机厂深度绑定,专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核心部件制造。它们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联合研发与快速响应的能力。这些精密结构件,是“四川造”飞向蓝天的硬核底气。
“我们做的,就是为大国重器打造‘关节’与‘骨骼’。”企业技术负责人说。
这些“隐形冠军”与整机制造商,共同构成了生态圈的核心。它们彼此依存,协同进化——整机的需求牵引着部件的技术升级,而部件的突破也催生出更卓越的整机性能。
当前,这个“圈”正突破市域界限,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四川正联合重庆持续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强川渝两地装备制造产业链合作,加快形成以成都、德阳、宜宾为核心,以自贡、绵阳、广安为重点的产业集中区。一个要素高效流动、创新彼此激荡的区域性大生态圈,已初具雏形。
……
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增多。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四川推动装备制造业‘建圈强链’,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锻造一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一家装备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过去依赖单一进口渠道,提心吊胆。现在本土备份、多元布局,心里踏实多了。”
这份“踏实”,正源于产业竞争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从单个企业的单点优势,升维为整个产业生态的系统性优势。一个更具韧性、更抗冲击的四川装备制造业,正稳健穿越全球竞争的惊涛骇浪,行稳致远。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