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优质企业服务则是吸引企业扎根、推动企业壮大的关键支撑。10月30日,天府新区在新兴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党建引领·新兴之道”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启动仪式,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协同创新的合作桥梁,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支持,同时向在外企业发出邀约,助力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元推介搭平台 需求清单促对接
作为“党建引领·新兴之道”融合发展平台的重要启动环节,活动现场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多维度推介与资源对接,为企业间合作共赢奠定基础。
四川天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相关推介显示,该园区规划面积10.88平方公里,涵盖环兴隆湖现代产业园、航空动力科创区等重点区域,是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区。目前,园区已聚集规上企业147家、专精特新企业70余家,在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先进能源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为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产业生态。
天投集团产投公司对新兴产业园的介绍,让企业看到了落地发展的优质空间载体。作为天府新区唯一的工业集中承载区域,新兴产业园不仅是高端制造业的“主战场”,更与融合发展平台形成联动,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成长的全流程保障。
金融与法务服务的同步跟进,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活动现场,中国银行成都自贸试验区分行、成都农商银行天府新区支行分别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破解资金难题提供路径;民革四川天府新区支部带来的法务护航方案,则为企业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筑牢“防护网”。
更具实效的是,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四川省数智传感器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在现场发布需求清单与能力清单,泰华中成、博西尼等企业也分享自身发展优势。这种“需求+能力”的双向公示,实现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科研平台的顶尖设施、前沿技术可直接服务企业研发,企业的生产需求也能为科研转化提供方向,为后续“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产业链协同打下基础。
“通过活动现场的推介与清单发布,我们不仅了解到园区的优质载体与政策支持,还找到了潜在合作伙伴,为后续发展拓宽了思路。”成都剑涧优能副总经理王珂表示。

政策与配套齐发力 服务加码护航企业成长
“引进企业”不仅需要诚挚邀约,更需要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与政策支持。天府新区从载体供给、政策扶持、创新赋能等多方面做足准备,为现有企业与新进企业打造优质发展环境,而新兴街道则在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企业在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新区推出多重利好举措。省、市、区三级安排12亿元政策资金,单个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40%、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资金可用于技术合同费、设备费、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劳务费以及与研发相关费用;实施“先拨后股”投早、投小政策,专项资金池不低于2000万元,单个项目资金资助100万元,科研期3年+持股期5年,持股期内鼓励被投企业或控股股东回购股权;同时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项目,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分别牵头梳理发布技术需求与成果转化榜单,加速企业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落地。
载体与配套服务同样给力。除工业厂房外,天科广场提供配套办公+商业空间,包括50㎡—100㎡拎包入住的公寓、1600㎡—6700㎡的独栋商业、110㎡—1000㎡的办公楼(2F-11F)以及50㎡—640㎡的底商,企业可享受5个月—12个月租金折扣或减免。
除此之外,新兴街道作为服务企业的一线力量,始终将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通过扎实开展“立园满园”“进解优促”行动,街道主动走进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无论是产业链协同中的衔接问题,还是企业发展中的资源需求,都能得到精准对接与解决。这种“贴身式”服务,打破了企业“单打独斗”的困境,推动企业向“集群发展”转型,让企业在产业链协作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感受到“家”的归属感。
天府新区更以全方位的环境优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从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到服务效能的不断优化,新区始终围绕“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的目标发力。对企业而言,不仅有高能级创新平台共享顶尖科研设施与高端人才资源,助力突破技术瓶颈;更有全周期的服务支持,从政策咨询到手续办理,从运营保障到资源对接,让企业无需在繁琐事务上耗费精力,可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
这种“硬环境”与“软服务”的双重保障,让企业成为推动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新兴街道的精准服务,让企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生活保障都无需担忧,更加坚定了企业在新区扎根发展的信心。”四川省数智传感器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运营发展部部长李林川表示。
(李强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