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11月1日,《乐山美食图志》在第八届世界川菜大会上正式发布。翻开这本刚刚付梓的《乐山美食图志》,扑面而来的,除了美食,你还看见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看见一群乐山人,看见一种乐山速度,看见一股乐山力量。
“半年完成通常需要三年以上的编纂任务?”
“七天拍出五十二部高质量美食视频?”
这些听起来近乎不可能的目标,乐山,却真的做到了。作为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全过程。

《乐山美食图志》(乐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为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各项部署,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乐山启动《乐山市美食图志》编纂,系统梳理乐山餐饮发展脉络、展示乐山美食独特魅力、支撑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擦亮乐山美食金字招牌。今年六月中旬,乐山市广泛遴选政、商、媒体界及乐山餐饮行业等各界精英组成图志编委会和编辑部共计60余人的编纂团队。作为四川经济日报社派驻乐山的我,有幸成为编辑部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
乐山究竟是如何打赢的这场“硬仗”?一切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图志序言前那页沉甸甸的名单里——从乐山市委书记赵波、市长赵迎春等市领导到唐长寿等文史专家,从乐山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龚芬到《川菜》杂志驻乐主编于铁成……那是一张由信念编织成的网,兜住了这段滚烫的记忆。
资料收集,是一场“大海捞针”的跋涉
这本志书讲述的,是从春秋时期到2025年的乐山餐饮史。两千年时光,百业百味,从未被系统梳理。资料散落在时光的角落里,收集它们,如同打捞沉船。
虽然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广发“征集令”,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但收获的史料仍不免零碎和缺失。最大的难关,是那163道乐山名菜——许多技艺仅存于厨师的口中,却不见于文字。

乐山市餐饮行业协会自费2000多元,奔赴100多公里到峨边,只为拍一张生动的图片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餐饮行业协会挺身而出,何君茂、魏云光、邱仁志等乐山名厨接下了将“口述”变为“文字”的重担。何君茂一边出差,一边在颠簸的旅途上撰写制法;年过古稀的魏云光,尽管视力不好,却常常伏案至凌晨。为了拍一张“烤乳猪”的鲜活图片,乐山市餐饮行业协会自费2000多元现烤一头乳猪,并与图志编辑部的同志驱车100多公里远赴峨边彝族自治县,只为镜头前那瞬间的完美。
拍摄准备,是一场“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接力
我作为图志中乐山美食短视频拍摄的负责人,深知“定位高端,传世精品”这八个字的分量。为此,从场地选择到实际拍摄,我们尽力做到不留遗憾。其中,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各界的鼎力相助。
找场地是第一道坎,它需要猛火、多机位、还要环境有文化底蕴。我们几乎跑遍了市中区和峨眉山,却无一家合适。就在几乎绝望时,苏稽镇的“东岩·豫清园”主动站了出来,不仅同意在院子搭建拍摄区、无偿提供拍摄场地、全程为摄制组免费提供食宿,更在七天拍摄期内闭门谢客,从厨师、服务员到老板全员全面保障拍摄工作。

搭建拍摄场地的东岩·豫清园
移动猛火灶台是另一个“拦路虎”。从餐饮大咖到村镇乡厨,问遍乐山餐饮界,竟无一符合。最终,在市中区致江路经营二手餐饮设备的明月电器找到了合适的灶台,老板吴川一听是为《乐山美食图志》拍摄,二话不说:“灶具免费用,安装维修我包了!”——乐山人的爽快与担当,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熠熠生辉。

爱心老板免费支持的猛火灶台
组织全市11个区市县的商家集中拍摄也非易事。那个七月的深夜,乐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副主任罗润萍与餐饮协会会长龚芬,为了逐一敲定参与拍摄的商家,在上中顺街的协会办公室一直忙到午夜。当所有商家终于对接完毕,才发现大楼早已落锁。几个人在漆黑的楼道里被困了半小时才设法联系到守门人。那一刻,疲惫与成就感交织,我想,这就是“乐山力量”最真实的模样。

深夜12点被困的乐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罗润萍(左一)与餐饮协会会长龚芬
7天52部片子,是汗水铸就的丰碑
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四川经济日报社的摄制团队开启了“疯狂”模式。拍摄7天,摄制团队人员几乎没走出过拍摄院子的大门,每天从清晨六点熬到午夜十二点,吃饭当休息,上厕所都得跑着去。拍摄前三天,乐山持续40℃以上高温,光是站在室外就已汗流浃背,而我们的厨师和拍摄团队,却要“怼着”火炉工作。

每天需要“怼火”工作的商家和摄影团队
但没有人退缩。视频摄影师中暑了,喝口藿香正气液缓一缓继续拍,拍摄7天;厨师汗如雨下,菜未做完,绝不放下手中的大勺。峨眉山红珠山酒店的行政总厨何君茂,每天驱车80公里往返,连续三天在酷热中完成了14道菜的拍摄,全程毫无怨言。年过七旬的图片摄影师杨追奔,从早到晚,用镜头默默定格下每一道精美的乐山味道。

年过七旬的图片摄影师杨追奔(右一)随时准备“战斗”
政商齐心,是一曲“众志成城”的合奏
更让我动容的是所有参与商家的积极配合和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托举。
为配合拍摄出最好的画面,商家们不仅要起早贪黑从四面八方赶来,还需要准备新鲜优质的食材带到现场来,由于天气炎热,犍为百姓面馆把所有的食材放在车里“吹空调”保鲜。红珠山酒店充分体现了“能者多劳”,贡献了14道大菜的视频拍摄内容以及数十道菜的图片拍摄,光食材都花费上万元。

乐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文春雷组织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此外,这背后还有一双温暖的“大手”——乐山市委、市政府。从项目启动之初组建精英团队,到平均每月一大会、每周一小会,确保编纂工作有序推进;从乐山市主要领导的亲自指挥,到关键环节的亲身参与——尤其在视频英语翻译阶段,面对川菜专有名词缺乏对应译法的难题,乐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文春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许天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乐山美食图志》编委会执行主任周伦斌全程参与翻译审定工作,既尊重菜品本味,又兼顾国际友人能看懂。这双托举的“大手”,让整部图志从内容到传播,都具备了更坚实的底气。

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乐山美食图志》编委会执行主任周伦斌(前排右三)带队调研和慰问拍摄团队
“大手”托举有力,编纂团队全力以赴。主编单位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从主任到科员周末加班、数月连轴转,其主任吴道鸿给家人最常说的话是:“不等我吃饭,今晚加班。”宣传、商务、农业等各部门参编人员也尽其所能,在本身繁忙的工作之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收集资料、编纂内容。没有现成的内容,需要自己翻资料、查典籍写内容;没有现成的图片,市、县两级宣传部和商务部门抽时间现场拍摄。
合上这本图志,美食的滋味仿佛已留在唇齿之间,但更深的印记,是那群在时间洪流中并肩作战的、可爱的乐山人。他们用专业、热爱与不计回报的付出,共同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这,就是我所见证的“乐山力量”——它真实、滚烫,且充满力量。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