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南充:绸都,岂会松劲!

2025-11-05 11:23:3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微信图片_20251104163528_44_884.png

海报设计:董豆豆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享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誉。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夏朝献帛,初为贡品;秦汉技耀,织就一段荣光;民国建厂,机杼响遍嘉陵江;“为国织丝”时,更扛起产业担当。

一缕丝,连千年。

曾经,这根丝连着的产业也面临过缺“劲”的困局:原料自给率曾不足四成,需补“供给劲”;设备跟不上智能化步伐,需加“技术劲”;低端代工“啃”收益,需提“价值劲”……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绸都”南充,探寻这座因丝而起、随丝而兴的城市,在遭遇产业发展困境时,是如何凭一股拼“劲”破局的。

劲从桑园来,智能设备守护幼蚕恒温生长,稳丝基;

劲从车间来,剑杆织机转得飞快,面料附加值翻数倍;

劲从“丝”路来,“南充丝绸”正装箱,进联合国展厅,走向国际;

……

此刻,南充发展不松劲,向前奔跑,把千年丝脉,重新织进时代的经纬里,让老绸都,搏出新生。

攒“原料劲”,让“丝”的根基稳起来

蚕茧,作为南充丝绸产业链的前端起点,其产量至关重要。

“桑园面积逐年下降,蚕茧产量仅能满足本地缫丝企业需求的30%,生丝产量也由高峰时期的每年2000吨下降为仅百吨左右,大半原料得从广西、川南买,成本涨了一大截。”南充市茧丝绸协会秘书长任光明的话,道尽前端之困。“不过,南充正全力以赴为前端‘攒劲’,守住优势。”

走进仪陇县铜鼓乡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蚕棚里的蚕茧饱满厚实。为破解产量低、品质不稳难题,仪陇组建专家团队,建成蚕桑专家大院与良种繁育基地,推动桑叶产量质量双提升。持续夯实“仪陇茧丝”的品质根基,仪陇推广的优质蚕种抗病性强,茧层厚度与解舒率显著优于普通品种。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依托智能控温控湿系统,使蚕苗成活率稳定在98%以上,为原料“攒劲”添保障。

微信图片_20251103105548_94_73.jpg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齐介绍养蚕智能设备(刘婕 摄)

解决前端 “劲不足”,南充不仅靠基地托底,还打出“科技拳”为原料提劲增质。

“我们研发的智能设备,让蚕桑产业从根上提质、提效!”深耕蚕具研发数十年的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齐指着车间里的机械臂介绍说,机械喂蚕、自动投料,搭配超声波加湿器精准调控环境,这套智能装备让人力成本节省了80%,更将蚕茧优质率提升至10%以上,这套智能设备成了蚕农眼中的“香饽饽”。

640.jpg

桑园一片绿意盎然

前端蚕茧产量的稳定,还少不了模式上的创新。 

南充打出“政策暖农 + 模式创新”组合拳,嘉陵区大通镇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破局,建成5000余亩蚕桑基地、1.5万平方米标准化蚕房,年养蚕5000张,企业、农户、专合社三方共赢;仪陇县蚕桑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 机制,创新“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模式,去年发放蚕种94063张、产茧3762.52吨,全产业链总产值10.89亿元。

如今,南充通过蚕桑产业园提质、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的组合发力,不仅补上了产能的短板,更重塑了产业链前端的主动权,将丝绸产业的根基扎得更稳。连片蚕棚整齐排布,智能设备高效运转,筑牢了 “中国绸都”持续向上的坚实根基。

“产业劲”,让“丝的链条壮起来

丝绸产业的“长链条”特性,注定其发展的系统性,从前端的桑蚕养殖、蚕茧收烘,到中端的制丝、织绸,再到终端的印染、设计加工、品牌营销,任一环节“劲跟不上”,都可能引发全链失衡。

记者走访南充多家丝绸企业发现,设备老化、创新不足、人才断层曾是横在产业升级路上的“拦路虎”。

“全链破壁”,这是南充给出的解法。

在中端制丝织绸环节,过去“低效高耗”的问题,现在通过“智改数转”,攒足“技术劲”,让企业干劲倍增。

六合技改车间.jpg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内,新式剑杆织绸机高速运转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六合(集团)”)纺织车间内,24台新式剑杆织绸机高速运转。“我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降本增效立竿见影。新引进的新式剑杆织绸机全部投用后,单台幅日产量从60米提升至85米,次品率控制在5%以内。”六合(集团)副总经理王丽告诉记者,技改后的六合(集团),丝绸面料产能激增,品种适应性广,为接下来的品种开发、成品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摄:刘婕)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工作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将丝绵片铺叠、折合包边、套装高级面料后进行缝制,最终制成优质的蚕丝被.jpg

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工作车间内,工人们将丝绵片铺叠、折合包边、套装高级面料后进行缝制,最终制成优质的蚕丝被(刘婕 摄)

如果说技改解决了中端的“产能愁”,终端精深加工的“创新弱”则考验着产业的附加值提升能力。 

“在绢纺行业中,蚕丝绵脱胶工艺是一大难点。我们与高校、机构合作创新研发了生物技术脱胶技术,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20%,使我们走在行业前沿。”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彭伟介绍说,公司凭借二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实力,成功摘得“中国蚕丝被研发基地”等殊荣,成为行业研发领域的标杆。公司先后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标准制定6项。创新实践,正让老招牌焕发新活力。2024年,该公司产值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3%。

fb84b9591b0daa86bf8e9947890f22b_副本.jpg

技术专家为一线人员授课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众多车间里熟练的缫丝工平均年龄超过50岁,技术断层让产业“人才劲”不足。

为产业续“劲”,南充加快产业人才培育,依托蚕丝服装学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举办高级蚕桑丝绸技术培训班,以解决专业技术工人断层问题。同时,加强企业科研人才培养,用好本地院士工作站,邀请向仲怀等院士专家授课以提升科研水平。此外,还着力培育有蚕桑丝绸情怀、懂经营善管理且具传承创新意识的领军人物、企业家和储备管理人才。

“产业发展需全链协同形成合力。”南充市商务局茧丝绸科负责人说,南充市近年以市场需求为核心,通过优化布局、创新模式、延伸链条,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种养迈向“全链融合”新阶段。目前,全市已培育规上丝纺服装企业7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形成了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2024年,全市蚕桑产业年产值突破17亿元,丝纺服装产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70亿元。

拓“丝路劲”,让“丝”的舞台大起来

南充丝绸曾一门心思扎进外销市场,可国际经济稍有波动就受冲击,从2015年起,行业日子过得紧巴。

但“绸都”南充凭着一股“闯劲”,从未停下脚步,反倒顺着“丝”脉,闯出新路——发展工业旅游、深挖文化价值、开发新产品,硬是把单一的外销路拓成了多元发展的新“丝”路。

“2013年,我们咬牙投了1200多万元建丝绸博物馆,光卖布料没竞争力,得让消费者看见丝绸背后的文化。”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璋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博物馆没走“摆展品”的老路子,在这里,游客能亲手感受蚕丝的柔软,看织机怎样把丝线织成锦,连汉代蜀锦的纹样工艺都能近距离瞅明白,工业旅游从“走马观花”变成了 “扎进去感受”。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次,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主播正在讲解.jpg

在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丝绸博物馆内,主播正手持蜀锦面料,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其纹理与工艺(刘婕 摄)

“工业旅游不是建个馆就完了,关键是把文化变成能带走的产品,直播间就是连接文化和消费者的‘新丝路’。主播们不再只讲产品参数,而是对着镜头讲丝绸历史、织锦工艺。”杜璋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转型的核心思路。

“现在不仅忙生产,还忙着接待游客。”走进六合(集团)的丝绸博览园,该公司副总经理林森感慨。作为南充工商文旅融合的标杆,六合(集团)跳出“织绸卖布”的老路,保留木制织机、民国档案等工业遗存,并增设缫丝体验、刺绣工坊与文创展销。2024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7000万元,带动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

IMG_6765.JPG

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

不只是做丝绸面料的企业在开拓市场,连和“桑”打交道的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也从“桑叶”里挖出了新商机。“一片桑叶,养蚕是丝,制茶是宝。我们把桑叶做成桑叶茶、桑叶粉、桑食品、桑饮料等,价值翻了几番!”该公司综合部干事冯继章笑着说,今年上半年,公司产量同比增长3.54%,产值达9220万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9亿元。

事实上,南充的重点丝绸企业都在沿着自己的路子拓“丝”路:六合(集团)建的博物馆里,游客能跟着生产线看缫丝织绸全流程;银海丝绸也把直播间搬进厂区,对着镜头讲丝绸故事。大家虽然“玩法”不同,但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而是把文化、旅游、新消费都拉进“丝”的生态圈。

六合丝绸博览园,感受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摄刘婕).jpg

来自重庆的游客正在游览六合(集团)建设的丝绸博览园,感受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刘婕 摄)

企业在前面闯出新“丝”路,政府则在后台添“保障劲”。南充市早就定下了工商文旅融合的方向,既要串起都京丝绸小镇、阆中古城和重点企业,打造丝绸主题旅游线;也要带动乡村,让游客体验养蚕、摘桑葚的乡趣;还打算举办汉服季、国潮活动,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让人期待的是,2025年,南充还将筹办“四川丝绸博览会”“全国茧丝绸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把全国的企业、科研机构都请来,展示南充丝绸的千年家底和现代活力。

回望来时路,千年绸都,不固守辉煌,不陷于困局,而是如丝般,韧性十足,用好巧“劲”破局、鼓足拼“劲”前行,让“丝”基稳起来、“丝”链壮起来、“丝”路宽起来。

绸都,不松劲,正匠心“织”出锦绣新前程。

(四川经济网记者 刘婕 李国富)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企业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