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深秋时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内的银杏大道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这里不仅是成都市民喜爱的景观大道,更成为一扇窗口,见证着这所高校在时代浪潮中角色的变迁——如今的校园里,步履匆匆的既有钻研课题的“科学家”,也有心怀愿景的“企业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兼具两种身份。
2025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印发《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行动计划(试行)》(以下简称《加速行动计划》),拉开建设“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的序幕。该计划明确开展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的“阳光行动”,科研人员创办的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可在学校备案,备案后即可获得职务科技成果的三年试用权。
“过去高校教师有核心技术却‘不敢转’‘不愿转’,身份之困、产权之困是重要原因。”电子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皮亦鸣表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师在阳光下大胆创业,在政策支持中安心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银杏大道(资料图)
破解“身份之困”“产权之困”
制度破冰释放创新活力
吴传贵,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也是成都芯仕成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仕成微电子”)的创始人。他的经历,成为“阳光行动”最生动的注脚。
“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了5G射频滤波器新材料的研发,比国外主流供应商更早。”走在校园银杏大道上,吴传贵回忆道。滤波器是5G通信芯片中的核心器件,2019年,随着国内众多行业头部企业频繁来到学校寻求技术合作,他意识到——实验室里的积累,到了该走向产业化的时候了。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胡敏 摄)
同年,吴传贵创立芯仕成微电子,专注于滤波器新材料的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芯仕成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滤波器与电路技术”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形成了“实验室前沿攻关、企业产品转化”的协同机制。如今,他们研发的单晶薄膜复合晶圆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国产高端射频滤波器的“卡脖子”难题。
在电子科大,越来越多的教授带着前沿技术走向产业一线,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然而,在技术突破之外,身份与产权的“隐忧”始终存在。
不少高校教师透露,高校教师创办企业,因没有学校授权,基本属于“个人行为”。一旦成果转化成功,创办企业的高校教师,哪怕是成果主要完成人,在面临团队权益纠纷时仍要“孤军奋战”,甚至承担道德指摘。
“一方面,科技成果多为团队成果,转化后的权益分配容易引发纠纷;另一方面,教师创业缺乏学校层面的认可与支持,难以对接资源。”皮亦鸣分析,“这导致教师要么不敢创业,要么‘悄悄创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良性生态。”
“阳光行动”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根据《加速行动计划》,参与转化的科研人员不仅可获得学校对创业身份的认可,还可享受多项配套政策:成果转化工作量可折算为校内工作量;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评定条件;可免费获得相关知识产权三年试用权;成果完成人享有70%—90%的转化收益;创业成功后,还可自主选择保留教职或离岗创业。
在政策出台后的第一时间,吴传贵就提交了“阳光行动”备案申请,并很快获得了学校出具的审批表,对其创办的企业及其使用的学校技术成果进行正式登记。
“有了这份‘身份证明’,公司与学校开展项目合作,或参与政府‘揭榜挂帅’等也更名正言顺了。”吴传贵说,团队已经攻克了5G芯片中国产高端射频滤波器的产业化问题,走过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0”的实践应用,接下来主攻方向是大规模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该材料技术应用到更多种类的芯片研发,助力更多“中国芯”提性能、降成本。
从“单打独斗”到“有组织转化”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
作为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科强校,电子科大在5G/6G、人工智能、无人机、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积淀深厚。据了解,去年成都有3家新增的上市企业核心技术来源于电子科大的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的教授往往几台电脑、几张桌子、几个人就能成立一个公司。”皮亦鸣说,电子科大的创业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低、产业对接快的特点。
然而,学校并不满足于教师自发、零散的创业行为,而是致力于推动“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阳光行动”的同时,电子科大正全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转化生态:打造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成果挖掘与市场对接能力;筹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基金,解决早期项目融资难题;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熟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更大范围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从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到川渝地区正在筹建的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政策链与生态链正在双向贯通。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职能从科技部划转至教育部,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皮亦鸣补充,这意味着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今年,电子科大正在积极筹建四川省量子科技学院,过去两年,四川省无人机学院、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先后在电子科大揭牌。这些面向未来的布局,不仅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前瞻的产业布局。
“我们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必须加强源头供给。”皮亦鸣说,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只有持续破除转化壁垒,才能充分释放推动产业发展的潜能。
在电子科大的规划中,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孤立环节,而是贯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核心纽带。通过《加速行动计划》,学校正努力实现“双向赋能”:既推动教授带项目创业,又鼓励企业反哺研发;既激活校内创新活力,又服务地方产业迭代。
银杏叶年复一年由翠绿转为金黄,而在这所校园里,一种新的创新气候正在形成——在这里,科学家与企业家不是彼此隔绝的身份,而是创新者的一体两面;实验室与生产线不是遥远的平行世界,而是价值循环的连续空间。
“阳光行动”,正如其名,不仅照亮了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之路,更照亮了中国高校在新时代的使命转型之路——那里不仅有知识的创造,更有价值的实现;不仅有科技的突破,更有产业的未来。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电子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