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十四五”规划以来,四川紧紧围绕“建筑强省”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智能建造扩面提质,持续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四川建造”升级版。近日,记者走进了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中海天府中心(“中海489”)项目等智能建造试点标杆工程,深入了解四川建筑业在智能施工方面的转型实践。

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
工厂化建造:让建筑从工地走向生产线
在成都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现场,智慧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施工数据,钢筋加工、模板拼装、塔吊运行等环节进度一目了然。该项目采用“三厂一中心”模式,将智能模板加工厂、数字化钢筋加工厂、预制构件加工厂与工地智慧指挥中心联通,实现“工厂+工地”全链条管理。
“智能模板加工厂可远程控制操作,智能加工设备和机器人的配合,节约了70%的配模时间,模板利用率提升至97%。”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协同操作,生产效率与质量双双提升,为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此外,数字化钢筋加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完成切割、弯曲等复杂工序,极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效率。预制构件加工厂的装配式工厂系统与项目智慧工地数字衔接,降低了进度履约风险。

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
数字赋能建造:让科技贯通设计与施工
在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智能建造的“4+1体系”正全面运行。
项目由中国五冶集团承建,采用异形设计与复杂幕墙结构,建设团队借助BIM协同平台实现可视化建模与施工交底,让设计与建造实现数字闭环。
智能液压爬模、远程塔吊操控、混凝土智能养护、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在此集成应用,使建筑过程从“经验施工”迈向“数据施工”。
“我们利用BIM与机器人测量技术,为每一块幕墙量身定制,7200块不同尺寸的幕墙实现精准安装。”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在智能施工方面,项目采用智能养护大体积混凝土防止温差裂缝,智能液压爬模可实现远程控制爬升作业,远程操控动臂塔吊可进行可视化吊装。在智慧运维方面,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形成结构点云模型,经过建模、数据对比等可校核专业偏差。在智慧指挥中心方面,集成23个功能模块,为项目管理提质增效。

“天府号”空中工厂
智造协同提速:刷新国内浇筑效率纪录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项目“天府号”空中工厂,正在建造中国西南第一高楼中海天府中心。
项目“天府号”空中工厂由六大系统组成,集成塔吊、智能遥控布料机、智能施工电梯等施工设备,并围绕其配套了多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项目团队创新综合运用各类机器设备,仅用39小时便完成4.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刷新国内浇筑效率纪录。
“我们开发的工地超融合智联平台,实现了对工地内各类系统级设备设施的数据集成和集中管控,可对人、机、料实时定位和建设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全方位赋能项目管理,极大减少了人工操控,智能装备参与产值达5.5亿元,整体占产值比达到27.52%。”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四川建筑业从“机械化”迈入“智慧化”阶段的重要呈现。

“蜀安号”盾构机
智慧基建提质:让建设速度与品质并行
在成渝中线高铁龙泉特大桥和蜀安隧道建设现场,智能化技术同样成为关键变量。
龙泉特大桥总长14.24公里,是全线最长桥梁。项目采用BIM模型仿真分析、走行远程智能遥控与工况姿态实时监控等技术,实现施工工序的数字化控制,部分工艺工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而“蜀安号”国产盾构机直径14.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直径土压盾构机,攻克了超大断面、超长距离复杂地质掘进难题。其成功应用,标志着四川在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建造领域迈上新台阶。
智能建造不仅改变了施工方式,也在重塑四川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建设智能建造示范项目149个,推广应用智能建造场景24个。
下一步,在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方面,围绕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等重点环节,四川将系统推进成熟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前沿技术攻关。完善智能建造政策标准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四川建造”品牌。
“从传统工地到智慧工厂,从单体创新到体系化升级,‘四川建造’正在成为中国智能建造的西部样板。”该负责人表示。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省住建厅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