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十四五”期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入选国家首批试点城市,24项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建成12个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一条“中国建造”升级版的路径正在巴蜀大地逐渐铺就。

最近几天,在成都市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文创金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精装修和玻璃幕墙的安装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以“数字传媒+时尚艺术”为产业导向,这个未来感“拉满”的项目,测量、清扫、混凝土整平等多类建筑机器人,已经全面替代“危繁脏重”人工作业。其中,搭载了多项融合导航技术的运输机器人已经成功“转正”。

中国五冶集团科技中心高级研究员 程旭:这款机器人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友,能够背着货架跑,速度最快可以达到1.5米每秒,载重可以达到一吨,搬运的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到6倍。我们首创的融合导航技术,配合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还有深度相机,即使在没有网络的这个工地上,它也能够自动识路、智能避障,电量不足的时候自己回桩充电。
在项目上,这些智能设备并不“孤单”,它们接入到项目搭建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管理人员对机械、进度、质量、安全的全面精细化管理。

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文创金融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技术负责人 徐良:实现了我们数据的实时汇聚和数据分析智能分析。比如说运用的AI识别系统,对我们未佩戴安全帽、违规吸烟等不规范行为进行一个智能抓拍和一个实时告警。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推动了我们工地从人防向技防的智慧化转型。
距离项目不远的一栋建筑,是这些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产房”。在中国五冶集团科技中心,下辖钢结构、智能建造、公园城市等八大工程技术中心的18个课题组,正在孵化的课题项目达到56个。

中国五冶集团建筑外墙病害检测课题技术负责人 靳永强:我们目前研发的这个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外墙的定期体检,无人机搭载可见光与红外热成像的镜头,可以对建筑外墙的脱落、空鼓、渗水、裂缝等多种类型的病害进行智能识别,现在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我们这套自主研发的设备就可以大显身手。
而除了这些正在加速迭代的技术,这座“产房”本身也大有来头,“四川造”智慧低碳运维管理系统是这座建筑的大脑,可以对电气、物联网等实现全局集中管理和毫秒级协同智控。

中国五冶集团科技中心负责人 王仙芝:通过独创的一个绿色能源质控系统,建筑能够自主降碳,我们的人工运维开支每年大概能够节约50万左右,系统目前已经在雄安(新区)、上海等5省15个项目进行了使用。
除了智能驱动,装配式建筑也成为推动我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叠合板、楼梯等5条专业化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转,一块块标准化预制构件“诞生”,随后将被运往全省多个建设项目。

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装配部经理 杨富安:我们产品辐射巴中、南充、广安及重庆等地区。截至目前,累计产值超1亿元。
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达州市出台的《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十条措施》,从建设比例、激励政策等方面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达州市高新区科技与产业发展局工业发展科科长 何虎:我们将通过政策引领、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示范应用等举措,推动装配式建筑从“试点”走向“全域”,从“可选”变为“优选”,助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期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6.4%,累计完成总产值超9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一直保持在8%左右,预计到今年底产值规模可以达到1.9万亿元,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而就在前不久,省住建厅等14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发展。根据意见,到“十五五”末即2030年底,我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50%以上,五成以上大中型项目采用智能建造。

省住建厅科技委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专委会主任委员 代小强:(下一步)还是要把“产 学 研 用 金 服”串成一条链,形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圈。让生产施工的过程更加智能、效率更高、更省力,建出来的房子、产品和整个产业体系更绿色更环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