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最新 > 最新顶部 >新闻详情

王晓晖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11-16 13:38:38 稿件来源:《求是》2025/22 编辑:魏文红校对:王颖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11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晓晖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旗帜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主要目标,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谋划和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的民族工作指方向、明任务、提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植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发展于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实践,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问题,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为“十二个必须”。这“十二个必须”,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领导力量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十二个必须”既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事务的宝贵经验,又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稳定连贯,又根据民族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既是观察民族问题的认识论,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演进规律、民族运动发展规律、现代国家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卓越的政治智慧、深远的战略考量、宏大的视野格局,必须深刻掌握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学理哲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始终的政治主线和政治标准。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5个方面,系统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与流、根与魂,深刻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和发展,历史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有效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如何有效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团结各族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命题,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建昌古城自古便是汉、彝、回、藏等多民族交融的家园,多元文化在此共生共荣。如今,它携着独有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迎来八方游客与市民。图为2025年10月3日,建昌古城内灯火璀璨、游人如织。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总书记十分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每到一处考察调研都精准把脉发展症结、深切体察群众冷暖,针对各民族地区和不同民族具体实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在谈到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时,强调“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谈到维护民族团结时,强调“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谈到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等等。总书记对四川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来川考察,深入凉山州、阿坝州等地,指导脱贫攻坚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通过视频连线专门看望慰问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干部群众。总书记在四川深刻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特别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明确要求“要坚持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等。这些重要指示是对四川民族工作最直接最有力的指导,为推动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成分齐全,生活着汉、彝、藏、羌等15个世居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各族群众早已凝结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制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推动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民族地区组织和政权建设“强基工程”,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四川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不断续写着民族团结进步新的壮丽诗篇。

四川各族群众在这里世代安居,铸就了“血脉相融”的历史印记。旧石器时代四川的先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氐羌南下、濮越北上、湖广填四川、抗战大后方、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让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多民族交汇地,各民族世世代代相亲共融,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今天的四川,正在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推进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各族群众双向流动,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川各族群众在这里团结奋斗,培育了“信念相同”的思想根基。从大禹、嫘祖等先祖在巴蜀大地上的筚路蓝缕,到秦国设蜀郡、汉开西南夷的政治实践,四川各族儿女始终心系国家、共护中华,形成了天下归一统的思想共识。从鸦片战争藏羌屯兵驰援浙江抗英,到藏羌群众以“牦牛革命”支援红军北上,再到川军将士出川抗击日本侵略者、10万川籍抗美援朝战士跨过鸭绿江,各族群众共同书写了一部保家卫国、维护统一的英雄史诗。今天的四川,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各族群众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越铸越牢。

四川各族群众在这里交流融合,书写了“文化相通”的绚丽篇章。古蜀文明灿烂辉煌,巴蜀文化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交相辉映,传承千年,三星堆、金沙遗址等遗存数不胜数,格萨尔史诗、苗族古歌、康定情歌等余音不绝,自贡灯会、彝族火把节、松潘花灯节等多彩多姿。今天的四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各民族文化相融互鉴、和合共生,古老的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四川各族群众在这里携手共荣,形成了“经济相依”的发展局面。丝绸之路、川盐古道、茶马古道等连通着川内与川外经贸往来,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既共同生活更共同发展。今天的四川,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5年前增长31.9%,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全线通车,彝区美姑至昭觉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大凉山腹地不通高速的历史,凉山州、阿坝州进入动车时代,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四川各族群众在这里守望相助,织就了“情感相亲”的心灵纽带。经济上的你来我往,生活中的唇齿相依,受灾时的相互帮助,牢牢奠定了四川各族儿女一家亲的历史根基。进入新时代,无论是脱贫攻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还是共同富裕“民族地区不能掉队”,各族群众始终携手同行。尤其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大家更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今天的四川,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89个,培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81个、模范个人214名,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充分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伟大祖国、中华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毫不动摇把这条正确道路坚持好、完善好,将其优势和作用运用好、发挥好。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民族工作的内涵在不断延伸、领域在不断拓展。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背后都涉及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一些国家妄图保持战略优势地位,频频制造民族话题攻击、抹黑中国,粗暴干涉我国内政,企图使民族问题成为让中国社会冲突动荡的祸根。从国内看,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效果显著,但仍有个别地区普及程度不够;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但一些民族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动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图为2024年7月30日,以“民族团结一家亲·赛马逐梦共富路”为主题的赛马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举办,各族同胞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力量与美的盛宴。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水平。

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在,随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对更好推动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印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类教育体系,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突出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浸润人心。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通过这些年持续努力,四川民族地区特别是彝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但现代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还有留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任务还艰巨繁重。要扎实抓好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认真谋划编制“十五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用好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政策,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要紧密结合四川实际,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搭建更多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平台,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群众性交流活动,着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充分贯彻到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之中。

切实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要完善四川民族工作政策法规,优化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更好地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将民族事务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民族地区社会面依法治理,抓好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决打击各类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确保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作者:王晓晖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