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邻水县兴仁镇的大洪河畔,鸟鸣啾啾,水流潺潺。十余名工人正弯腰在岸边忙碌,他们将一株株美人蕉、再力花细心植入松软的泥土中。新修的生态护岸绵延向前,取代了往日杂乱的土坡与僵硬的水泥驳岸。一条“会呼吸的河”,正悄然苏醒。
这动人的变化,源于邻水县今年启动的“幸福河湖”建设。当地不仅下大力气进行“硬核”工程治理,更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清水长流。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焕然一新的河湖,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工作人员正在黎家河畔栽种秋华柳、中华蚊母树、芦苇等植物
“硬核”攻坚,重塑河湖健康肌体
“这些植物不仅能固土护坡,还能净化水质,是河流的‘天然净化器’。”邻水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股股长廖凤岚指着刚栽下的再力花说道。今年以来,邻水县在大洪河流域的黎家、八耳、兴仁等镇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建设生态护岸与缓冲带,着力提升水土保持、水体净化与生物多样性功能。
在黎家镇,生态缓冲带建设更是项目亮点。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的缓冲带上,秋华柳、中华蚊母树、菖蒲、芦苇等植物正被错落有致地栽种下去。
“这片缓冲带就像河的‘肾脏’,能过滤农业面源污染,调节径流,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邻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云仙介绍道。
治理水环境,更需从源头截污。在八耳镇的一个“千村示范”工程村,昔日没有收集的生活污水,如今通过污水管网统一收集,进入一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后,流出的水变得清澈无异味,既可以再次利用,也可以直接排放。
“以前洗菜、洗衣的水直接排到屋后沟里,夏天味道大,还招蚊子。现在好了,污水‘有处可去’,村里干净多了,房前屋后的小河沟也变清了。”村民刘丽大姐笑着说。
当前,随着一系列“硬核”治理举措落地,县域主要河流水质显著提升,河湖健康肌体持续恢复,岸绿景美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为“幸福河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生态护岸建设约20公里,修复缓冲带面积约19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600余处。

工作人员正在栽种美人蕉、再力花等植物
“长效”管护,守护来之不易的清流
治理难,管护更难。如何避免“治理—反弹—再治理”的循环?邻水县探索构建起一套权责清晰、监管有力、智慧赋能的长效机制。
在邻水县水务局智能监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河湖库的水质、水量与岸线动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任一河段的实景尽收眼底,漂浮物、非法捕捞等行为无处遁形。
“我们接入多个高清视频监控点与水质自动监测微站,构建了‘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网络。”邻水县河湖保护中心负责人任宇介绍,一旦发现异常,我们就立即推送至相关河长与责任单位,实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
“智慧大脑”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人的脚步”坚实支撑。全县县、乡、村三级河长严格落实“县级河长季督查、乡镇河长月巡查、村级河长周巡查”制度,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河道。
“我每周至少巡河一次,查看水质变化、岸坡状况,排查垃圾或非法排污。”城北镇长安村村级河长黄小雨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打开“巡河APP”记录巡查情况,“发现问题随手拍、随手传,责任部门立即接手,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在压实河长责任的同时,邻水还创新推行“民间河长”制,发动热心市民、志愿者参与监督,并探索河道管护新模式,设立公益性岗位,吸纳低收入群众担任保洁员,既强化了管护力量,也助力群众增收,形成“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管护必须常抓不懈。”邻水县水务局副局长刘炜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硬核治理’与‘长效管护’双轮驱动,巩固治理成效,深化智慧管理,推动全民参与,让每一股清流长流不息,使优良水生态环境成为邻水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李勇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