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丝路新韵 文旅交响——南充以丝绸为脉绘就文旅融合时代画卷

2025-11-19 11:37:28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魏文红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晨曦初露,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的万亩桑园里,白露凝翠,犹如丝绸上流转的明珠;六合丝博园内,百年银杏掩映下,织机声声,梭飞线舞,织就三千年锦绣时光;暮色四合,嘉陵江畔的黄金江岸度假区灯火初明,游客惬意地在创意餐厅品味桑叶佳肴……

这一幅幅鲜活图景,正是南充市推动丝绸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作为“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南充立足“中国绸都”“丝绸源点”的独特优势,在南充市委“1558”工作思路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优势制造业,打造轻纺产业集群”决策部署,将化工轻纺产业确立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全链提质、品牌拓市、文化铸魂、平台筑基等系列举措,南充不仅夯实了产业根基,活化了工业遗产,更培育出多元业态,擦亮了城市名片,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并重,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共融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南充经验”。

世界丝绸源点博物馆  (梁洪源 摄)

文旅筑基  从桑园到景区,织就丝路新景

晨曦中的仪陇县铜鼓乡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露珠在桑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珍珠。连绵的桑园如同绿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与远山近水构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智能蚕棚内,恒温恒湿的环境让蚕宝宝舒适地咀嚼着嫩桑叶,发出“沙沙”声,仿佛在吟唱着一首古老的蚕桑之歌。

“快看,蚕宝宝在‘吃饭’呢!”来自南充研学团队的小朋友们围在蚕架前,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带队老师李女士感慨道:“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亲眼见证‘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历程,还能在体验中理解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沉浸式的研学体验,是课堂教育无法给予的。”

查看蚕的生长情况  (马永红 摄)

这种将传统桑园提升为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的创新实践,正是南充推动丝绸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初冬时节,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嘉陵区大通镇的5000余亩蚕桑基地里,标准化蚕房内暖意融融,游客们正饶有兴致地观摩现代化养蚕流程。当地蚕农老王笑着说:“过去我们只管养蚕卖茧,现在好了,桑园成了景区,我们的收入也多元化了。”

这种由规模化基地示范与企业创新探索共同绘就的生动画卷,正是南充丝绸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在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化蚕房兼具生产与文化展示功能。公司负责人魏荣介绍,他们通过“五统、两分、一保底”模式,不仅建成了40处工厂式养蚕房,还新建了5处配备省力化蚕台的标准化蚕房,向游客全程透明地展示现代化养蚕流程。

业态创新  文旅赋能,拓展产业新空间

如果说桑园体验是丝绸文旅的“前奏”,那么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无疑是这场交响乐中最动人的“华彩乐章”。步入六合丝绸博览园,时光在此仿佛被重新编织:青砖灰瓦的老厂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创办之初种下的百年古桑依旧生机勃勃,蒸汽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穿梭于昔日厂房间。

在剑杆织机车间,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同台共鸣。游客胡先生一边盯着高速运转的织机,一边不停按下相机快门:“我们不仅能通过老机器感受历史,也能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活力,体验感拉满了!”

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剑杆织机车间  (梁洪源 摄)

“我们将老旧厂房变为博物馆,让老物件在此开启它的无声诉说。”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森介绍,园区已将六合院、老俱乐部、生产车间等10余处历史建筑,创新改造为厂史展陈馆、非遗织演基地和演出剧场。2024年,这座“活着的工业化石”接待游客1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展望未来,林森表示,将以博览园为核心引擎,构建一个集产业参观、科教研学、文化演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让这座百年老厂在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午后阳光透过木格窗,在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内投下斑驳的光影。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几位年轻的游客正驻足在一架复原的汉代织机前,仔细观察着工作人员演示织锦的古老技艺。“这是我们根据出土文物复原的汉代织机,每一次投梭、打纬,都传承着千年技艺。”讲解员的话音未落,游客们已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穿越时空的画面。

在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张晓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手工刺绣。“一针一线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她专注地说,“这种亲身体验让我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3年,我们毅然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博物馆,就是要让丝绸从商品升华为文化载体。”依格尔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璋深情地说。如今,这里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次,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旅融合的春风,同样让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的体验馆内,游客们正在品尝新开发的桑叶茶。“我们通过科技创新,让一片桑叶实现了从‘丝绸原料’到‘健康饮品’的华丽转身。”公司负责人向游客介绍道。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达9220万元,这片古老的绿叶,正在文旅赋能下书写着新的传奇。

数字化浪潮更为丝绸文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依格尔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在为观众展示一款新设计的丝绸围巾。“家人们看,这款围巾以青绿山水的色调配合提花暗纹,呈现出的是‘行走的东方美学’……”她的生动讲解,让在线观看人数迅速接近万人。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人力成本降低40%,更让丝绸文化以最时尚的方式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品牌升华  文化铸魂,丝绸源点绽放新光彩

《东方丝源》演出现场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逢节假日,南充大型原创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便在六合剧院如期上演。该剧以“丝源、丝年、丝魂、丝恋、丝都、丝路”为脉络,运用惊、险、奇、绝的杂技艺术,结合情景再现与魔术等手法,生动演绎了从先蚕祭祀到实业救国,再到改革创新的丝绸发展史诗。来自成都的游客王高远观剧后深有感触:“观看时仿佛置身那段激情岁月,对丝绸文化的发展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样的文化盛宴,正是南充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提升丝绸品牌内涵的缩影。高坪区以“丝绸源点”为品牌引领,坚持“工业为核、文化为魂、旅游为翼”,让古老的丝绸产业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高坪区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将“丝绸源点”品牌打造成为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们正在推进的不仅是一个景区的升级,更是一个活态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高坪区文广旅局局长袁钢站在六合丝博园的规划图前信心满满。据介绍,该区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演绎场景、青年旅社、特色住宿等消费场景,让游客能够留下来、慢下来、深体验。

丝源蜀绘 (梁洪源 摄)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还催生了跨地域的文化对话。在南充市政协的推动下,当地丝织品企业与敦煌文旅集团达成合作,计划合资成立“敦煌丝局”。当南充的蜀绘丝绸遇见敦煌的千年纹样,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正在酝酿。“这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两大文化IP的创造性融合。”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如是说。

文化创意的种子,更在文旅融合的土壤中开出绚烂之花。南充原创歌曲《丝绸源点》MV的全网发布,让嘉陵江的涛声与织机的韵律在音符中共振;院线电影《丝源之恋》的开机,则将丝绸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创业故事巧妙结合。这些创新实践,让丝绸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战略引领  全域联动,谱写发展新篇章

南充在产品、品牌、场景、文化等维度的创新突破,非偶然之举,乃全市战略共识与系统谋划之必然。在深入贯彻南充市委“1558”工作思路、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丝绸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南充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做实‘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将其纳入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这一重大决策,是对南充三千年丝绸文脉的赓续传承,更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举措。

肩负新使命,南充以“守产业初心、传文化根脉”为己任,系统推进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南充市商务局副局长吴瀚介绍,通过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全市已有4个产品通过国家级高档丝绸标志认证,银海丝绸等龙头企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们以文产融合为路径,激活文化价值——以‘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为牵引,打造都京丝绸小镇等支撑节点,创新推出‘红色旅游+丝绸体验’等特色线路,让沉睡的千年丝韵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吴瀚表示。

战略的引领,催生了创新的实践。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融合”正在嘉陵江畔生动上演:“川超”联赛南充队正式命名为“南充丝绸源点队”,将千年绸都的文化底蕴与现代足球的蓬勃活力完美交融。在球队主场,丝绸元素的视觉标识与绿茵场的竞技激情相映成趣,体育赛场悄然成为传播丝绸文化的新阵地。

“以‘丝绸源点’为队名,是向历史致敬,更是向未来进发。”南充丝绸源点队主教练蒲志杰道出了更名的深意。更令人称道的是,球队巧妙地将丝绸“织密经纬线”的工艺特性融入战术哲学,球员间每一次精妙的传切配合,都如同在绿茵场上编织攻守经纬线,用足球的独特语言,诠释着千年丝绸的织造智慧。

与此同时,南充正在加快推进丝绸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在阆中古城,丝绸文化与春节文化的创新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在朱德故里景区,红色文化与丝绸文化的对话展现新的可能;在嘉陵江畔,丝绸主题的灯光秀、实景演出成为夜经济的新亮点。

“南充因绸而兴,茧丝绸是南充的根基与血脉。”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竹君在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今进入新时代,南充这座“千年绸都”正以丝为媒,以展为桥,焕发新的光彩。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南充蚕桑产业年产值突破1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产值70亿元、排全省第3位,文旅综合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丝路新程,文旅共兴。从桑园到景区,从工厂到博物馆,从产品到文化,南充正用智慧和匠心将三千年丝绸文脉织入文旅融合的时代经纬。在南充市委“1558”工作思路指引下,这座嘉陵江畔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与创新魄力,让古老的织机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共鸣,让千年丝绸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升级,更是一种文明的生生不息——这场以“中国绸都·丝绸源点”为名的文旅盛宴,正绽放出令世界瞩目的绚丽光彩。

 (李国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