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要讲四川的医药健康产业,就得从脚下这片土地说起。
千百年前,古人在这里尝百草、辨药性,黄连、附子、川贝母、川芎……一味味道地药材从巴山蜀水走进药典。
千百年后,今人在这里聚英才、攻难关,创新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一个个前沿成果自天府之国涌向世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兴一方业。好的土壤,孕育好的药材;好的耕耘,托举健康的梦想。这份“耕耘”,既是对自然禀赋的珍惜,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为四川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
循此方向,沃野千里,药材在土地里生长,产业在创新中壮大,健康在守护中延续——今日四川,将“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生动实景,让“天府良药”护“天下安康”。
土地里长出的“药材”
蜀人种药材,在两千多年前的蜀地,已是常见的光景。
唐宋时期,成都九月的药市,药材堆积如山,药香弥漫街巷,商贾云集,市民往来如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盛赞蜀产药材。及至清代,“川帮”药工群体与独具特色的炮制技艺闻名天下。
千百年来,“无川不成药”的口碑从巴蜀大地传遍大江南北。
沃土之上的故事,从未止息。在当代,绵阳市平武县的李传怀也是这场千年接力的“接棒人”之一。
初冬,在平武县江油关镇天鹅村,58岁的李传怀俯身拨开浓密的黄连叶丛,仔细查看着根茎的长势。从1986年第一次接触黄连种植,到2019年将基地拓展至天鹅村、旧堡乡宝竹村,李传怀三十八载光阴都浸润在这片“药田”里。
“这片明年就能收了。”李传怀的声音里透着期待,如今,他的基地常年吸纳5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天鹅村70余户村民纷纷加入,全村黄连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近两年间,村里已有30多户种植户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平武厚朴(李露萍 摄)
作为“川药”的重要道地产区,平武林药种植基地64.7万余亩,中药材品种已达1500余种,种质资源占全省近70%。
面对如此丰厚的资源禀赋,平武县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徐大东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不必追求‘大而全’,而要深耕‘小而精’!”作为山区县,平武在打造覆盖研发、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上面临客观条件制约。徐大东说,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在全省医药健康产业布局中的定位,“我们原材料优势明显,那就把前端做专、做精、做强!”
“各展其长、协同共生,这样四川医药健康产业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根深叶茂。”这是徐大东的愿景,也是很多“医药人”的愿景。
近期,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易进海团队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发的中药新药,不仅获批直接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还获得了企业方4000万元成果转化投资。
在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诊室内,80岁的祝之友依然坚守临床一线,为病人把脉问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多年来,他采集制作1万余份中药材标本,培养中医药骨干超过100人。
……
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一个又一个“医药人”接续奋斗,共同绘就今日的医药产业版图。截至目前,四川拥有中药资源9055种,道地药材86种,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占全国的86%,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我们已成功构建起涵盖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核医药、医疗器械及精准医疗的完整产业体系。”经济和信息化厅医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五区协同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实验室诞生的“良方”
作为四川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同行者,四川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浜贤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着这个行业的动态。政策发布、企业进展、研发突破……在他的视野里,总有一些企业被特别“标注”。
在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的细胞培养箱匀速运转。“真正的创新不是数据里的漂亮曲线,而是能解决临床上的真实困境。”企业负责人的这句话在实验线上得到了回应。
当前,该公司眼科研发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高浓度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开展Ⅱ期临床试验。该注射液作为我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用名的原创Ⅰ类生物新药,不仅填补了国产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更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国内眼科市场的垄断,上市11年来,已完成超过250万次注射。
创新需要持续投入。“我们常年保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比例,最高时接近30%。截至2025年6月,累计获246项授权发明专利。”康弘药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高强度研发,该企业25个在销药品中,11个为独家品种,20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10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让“四川造”药品精准对接市场所需和民生所盼。

“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成都行” 媒体团探访成都康弘药业(乔薇 摄)
与此同时,一批新生代企业也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立于2016年的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诺亚”)用不到十年时间,从一个500平方米实验室的创业团队,迅速成长为拥有113亩自建产业园区和先进生产线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
“康诺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布局了多款覆盖AD、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等适应症的潜力产品,以满足患者的未尽之需。”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康诺亚研发的康悦达(司普奇拜单抗)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制剂。
截至目前,企业已与多家跨国药企达成10项海外授权合作,总金额近30亿美元,创下四川创新药出海新纪录。
纵览川内,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生企业,都始终将创新作为医药健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四川医药健康全产业重点企业近4000家,培育了6家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35家全国500强医药工业本土企业、300余家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上市企业,共同推动实验室里的“良方”加速转化为惠及患者的“良药”。
产业链铺就的“医道”
土地里药香弥漫,实验室创新涌动,四川医药产业有基础、有优势。喜人发展态势之外,一个关乎长远发展的问题亟待解答:面对医药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怎样助力企业既能轻装快跑,又能稳健致远?
如何“跑得快”?搭建创新平台,提升研发效率。
近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多台技术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并向企业发出预约“邀请函”。
该创新中心联合近400家上下游单位组建合作联盟,创新“攻关主体—孵化主体—合作主体”体制机制,计划在未来5年内,成立10家以上二级公司,推动精准医学前沿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临床转化应用。
从一台设备的开放共享,到整个平台体系的协同发力,四川正通过优化创新生态,让医药企业跑出加速度。
目前,四川拥有全国唯一的转化医学(生物治疗)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30余个、药物临床试验机构80余家,全球最大DNA编码化合物库、国际互认的药物临床前评价基地、中试平台等,创新服务体系覆盖新药研发全链条全环节。
怎样“跑得稳”?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协同发展。
“单打独斗”已成过去,“攥指成拳”成为新常态。
作为国内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梯队”的重要力量,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健康服务5大领域,以及新型疫苗、抗体药物等18个细分赛道,引进赛默飞、GE医疗、阿斯利康等跨国龙头和国药蓉生等本土企业,汇集产业人才1.8万余人。
此外,生物城还集合了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等相关企业和机构,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核医疗全产业链。在该园区负责人看来,要融合行业顶尖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创新凝聚力。
放眼四川,已成功打造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中国牙谷等一批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创建了温江生物技术药、岳池原料药、资阳口腔医疗器械等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及成都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围“国家队”,形成了产业链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怎么“跑得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全球竞争力。
作为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和15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医药健康产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
“川渝合作共建6个生物医药领域合作示范园区,加快提升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经济和信息化厅医药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川渝地区已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大医药健康创新发展集聚区,为企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区域协作到开放合作,该负责人提到,一方面四川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大会等国家级活动,搭建高水平合作桥梁;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或生产基地,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日前,四川德博尔制药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生物制药产业首家“经核准出口商”。这不仅让企业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原产地认定的“VIP通行证”,也标志着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再进一步。

成都海关所属德阳海关关员为企业讲解经核准出口商原产地声明签发注意事项(成都海关供图)
数据印证发展。2024年,四川医药健康全产业产值规模突破6100亿元,同比增长7.6%。今年5月,《四川省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印发,从五个方面、二十一项举措,加快推动我省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
这条日益强健的产业链,铺就通向健康未来的“医道”,践行着“天府良药”护“天下安康”的时代责任。
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具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深化医工融合创新体系,积极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核医疗、异种器官移植等前沿领域,为四川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露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