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从“通得了”到“走得好” 白玉交通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5-11-20 11:06:34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易陟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以前走甘白路,坑洼土路绕山转,去甘孜县要走三四天,现在开车跑省道,两个小时就能到机场。”11月19日,在白玉县阿察镇,村民所江道出了白玉人对交通变迁的深切感慨。

10月29日(4).jpg

被誉为“中国最美自驾县道”的甘白路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马帮小道、铁索摇桥,到如今纵横交错的硬化村道、联网乡道、国省干道,在甘孜州建州75载光阴里,金沙江畔的白玉县,用一条条延伸的公路,打破了群山阻隔的“孤岛”困境,书写了从“行路难”到“路网通”再到“产业兴”的振兴篇章。

破局之路:筑路攻坚,凿出“生命线”

11月18日,白玉县阿察镇班充村美丽乡村路建设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加班赶工期。据项目现场管理员钟伟介绍:“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全长17.3公里,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0%,现在正在完成路肩和挡墙、路基捡平等工作,预计2026年6月30日顺利完工通车。” 

据悉,1969年的白玉县,仍是被群山包裹的“隔绝之地”,无一条出境公路,农牧民的酥油、药材运不出,外界的盐巴、布匹进不来,“与世隔绝”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改变始于甘白路的修建。记者从阿察镇村民口中了解到,当年,国家投入资金启动项目,全县农牧民自带干粮、投工投劳,在海拔数千米的悬崖峭壁间展开筑路攻坚战。历时7年,1975年全长228公里的甘白路终于通车,其中县境内193公里的山重四级公路,虽弯多路险,却彻底终结了白玉县“无出境路”的历史,为这片土地打通了第一条“生命线”。

10月29日(7).jpg

六十年代的泥巴路

公路延伸之处,经济活力开始萌芽。1979年10月,白玉县昌台至辽西公路竣工,这条途经麻邛呷村多金属矿区的公路,让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得以开发,成为白玉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984年,白玉县交通运输局以工代赈修筑河坡格学至德格岗托公路,实现白玉与德格两县通车互联,打破县域间的交通壁垒。

记者从白玉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从1983年到1995年的12年间,白玉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持续筑路:全县人民依靠国家以粮代赈投入,近10万农牧民浇筑成59公里的绒盖—盖玉段公路;1992年续建30公里盖玉—沙马段;1995年完成23公里沙马—巴塘松多乡林区公路,一条贯通县域南部的交通干线就此成型,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质之路:从“通得了”到“走得好”,破解民生与产业困局

“川西的美景,吸引我自驾三千多公里来旅游。这里,最让我惊讶的是交通,比我想象中好太多了!连乡道、村道都是油路,驾驶特别方便。而且路边的公共厕所、观景台建设得很完善,我们玩得特别开心。”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这样说。

10月29日(2).jpg

游客骑游在甘白路上

进入新世纪,白玉县的交通建设迈入“提质升级”新阶段,核心目标从“有路走”转向“走得好”,既要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更要为产业发展铺路。2000年5月,国家投入8500万元国债资金,启动白玉—昌台段120公里公路改造,可同年“7·11”特大洪灾致使公路断道5个月。灾害没有阻挡前进的脚步,2002年昌台—甘孜段纳入通县油路项目,2004年竣工后,白玉县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

交通发展,养护是关键。2008年,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落地,白玉县公路实现建设与养护统筹推进,让公路“通得久、走得顺”。2012年至2014年,甘白路被纳入国家交通“十二五”规划,按三级公路标准升级改造,220.7公里路程历时3年完成,出境道路通行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15年末,甘白公路隧道工程启动,公路技术等级再次提升,全县国省干线总里程达290公里,曾经制约发展的“瓶颈路”,逐渐变成了便捷高效的“畅通路”。

与此同时,乡村交通“毛细血管”的改造同步推进。2010年起,白玉县启动通村公路建设,2014年全面推进通村水泥路工程,形成“政策引导、群众参与”的建设模式。在该县然章村,14.9公里村道修建过程中,老人送茶水、青年运材料、妇女铲水泥,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浇筑“民心路”,彻底结束了农产品“出不去、卖不上价”的历史,为乡村振兴注入初始动力。

织网之路:全域通达,铺就振兴新图景

随着甘孜州“六大战略”之一的交通先行战略深入实施,白玉交通建设迎来“爆发期”,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织网,构建“两纵三横”交通格局,打通城乡融合、内外联通的“大动脉”。2019年4月,省道458线白玉县城经赠科至甘孜机场段公路开工建设,项目全程119.215公里,2022年12月通车,将白玉县到机场的通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被群众亲切称为“机场高速”,让白玉彻底融入“航空辐射圈”。

10月29日(10).jpg

油路施工中

2019年10月,国道215线白玉至巴塘段改建工程启动,项目全长约190.3公里,2024年5月通过交工验收,与省道458线形成呼应,白玉县“两纵三横”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在此期间,全县农村交通“微循环”持续畅通:2021至2023年,5座存在安全隐患的铁索桥改建为公路桥,麻绒乡如当村查德组村民泽拉闲置5年的面包车终于派上用场,农牧产品顺利运出山村;全县156个行政村中150个实现道路硬化,29.2公里自然村组硬化路串联起藏房与田野,昌麦村的孩子上学不再翻山越岭,“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从梦想变为现实。

乡道联网则重塑了产业发展格局。过去,白玉县辽西乡到阿察镇“冬天吃灰夏天蹚水”,骑马往返要大半天,矿产、畜牧等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白玉县先后投入2683万元,建成辽西乡至昌麦村等35.57公里通乡公路;2017年投入3.31亿元,建成通乡油路23.9公里,施工人员骑马勘测、宿营帐篷,在悬崖陡壁间凿出“奇迹之路”,将分散的村寨与乡镇枢纽紧密相连。

灯笼通组路.jpg

村组水泥路到村民家门口

如今,白玉河坡镇的金属锻造技艺通过通乡公路走出大山,藏式手工艺品订单从周边延伸到全国;盖玉镇的野生菌、药材借助通畅道路,当天就能运抵县城加工点,溢价较以往提升30%,公路沿线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牧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路增收”。

阿察镇个体工商户老板叶先生感叹道,“路好了,去县城进货当天就能回,货架上的东西都是满满当当;路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收入也跟着往上走,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禀赋,白玉县精心打造三条引爆市场的旅游黄金线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县道”的甘白路、镶嵌在川藏南北线间的瑰宝“蓝松湖”、充满探险趣味的“川藏中线—麦当劳线”。独特的“父系部落”探秘更让白玉成功“出圈”,荣登国内100座“值得去的小城”榜单,全年接待游客达190.88万人次。目前,省道314线新龙皮擦乡至白玉阿察镇段工程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完成竣工验收。截至2024年,白玉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124.8公里,其中国省干线419.02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乡镇100%通油路。

绒盖附近.jpg

通乡油路

路通则财通,道畅则民兴。曾经制约发展的交通,如今已成为白玉振兴的“大动脉”:2023年,白玉虎掌菌首次出口韩国,实现外贸“零的突破”;2024年“五一”假期,全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8%,“最美自驾县道”甘白路,成为文旅融合的黄金线。

从农牧民肩扛手推筑路,到现代化机械穿山越岭,白玉的每一条公路都镌刻着白玉人奋斗印记。如今,随着铁路客运站的规划建设,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这条“破瓶颈、通民心、兴产业”的道路,必将引领白玉县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十五五’规划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国省干线,幸福美丽乡村路、通组公路建设、新建桥梁、运输站点改扩建等方面构建白玉交通新格局,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白玉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郎呷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琦)

(白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