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仁寿:科技赋能田垄间 “玉豆套种”实现“一地双收”

2025-11-20 14:38:58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一亩地能增加500元的收入。”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珠嘉镇花园社区,种粮大户李棚看着地里的大豆,盘算着如何收割,让粮食颗粒归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地能收1200斤玉米,加上近380斤大豆,这个效益让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李棚脸上满是笑意。

一年之中开心事,喜看丰收粮满仓!初冬时节,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金黄豆穗缀满枝头,测产数据再创新高,万顷田畴尽是丰收图景。

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珠嘉镇花园社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间作的玉米早已颗粒归仓,饱满的豆荚坠满枝桠。

李棚和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周成希正在采样测产(潘帅 摄)

11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正在进行现场测产。专家组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大豆高产创建验收办法》的实收测产办法,选取产量最高的地块,经机械收获籽粒、过磅称重、测定大豆籽粒鲜重和测定大豆籽粒水分含量。

作为全国最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地区之一,仁寿县的探索要追溯到2007年。

当时,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带着“以豆养地、缓解粮豆争地矛盾”的探索初心,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起100亩试验田与5000亩示范田,开启了技术攻坚之路。不同于 “一行玉米一行豆”的传统套作,团队扎根田间反复试验,最终创建“两协同一调控”理论,形成以“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通过科学配置3:2和2:2带状行比,让高位玉米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低位大豆获得充足受光空间,既保证玉米亩产与净作相当,又能多收150—190公斤大豆,真正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突破。     

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珠嘉镇花园社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潘帅 摄)

值得一提的是,大豆玉米“合伙”种,不仅增产增收不增地,还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专家团队不仅攻克了分带变量喷雾、低位仿形割台等关键技术,还研制了轻简高效的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机具,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实现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现在种粮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了,播种、喷药、施肥、收割全是机械化操作,省心又高效。”李棚站在田埂上,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位曾经在城市里打拼的物流从业者,2019年毅然回到家乡仁寿,转型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如今打理着2000亩土地。

回忆起转型之路,李棚坦言曾面临不少挑战,但专家团队的实时讲解与培训成了他的“制胜法宝”。“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类培训课程,不管是政策解读还是技术干货,随时都能请教他们。”从种植、追肥、安排人工除草,到如今看着大豆喜获丰收,每个时节该做什么、怎么做,李棚早已熟稔于心。

在基地一角,几辆满载大豆的运输车正准备前往烘干中心。“收割、烘干、仓储一条龙服务,也不用愁粮食晾晒和储存等问题。”李棚介绍,完善的配套服务让劳动成果能稳稳落袋。

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从技术迭代到品种升级,从模式创新到产业延伸,仁寿县正以“永不止步”的劲头,让田垄间的科技红利持续释放。

在另一边基地的试验田里,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周成希和同学正专注地对新引进培育的1000多个大豆品种开展考种工作。

“我们通过系统测量这些品种的种植密度、性状、结实率及实际产量等关键指标,精准筛选出适配本地土壤条件、抗逆性强的优良大豆品系,为后续开展定向选育、培育更具推广价值的新品种打下基础。”周成希一边记录着数据,一边介绍道。

技术的深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据了解,仁寿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博士工作站,汇聚30余名高级专家教授、10余名博士及20余名研究生组建攻坚团队,以“实验室+试验田”联动模式和“农业园区+农业农村局+四川农业大学+种植户”四方联动机制为核心,实现技术研发与田间应用的无缝衔接。

目前,该县大豆玉米种植面积27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25万亩。仁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大豆油菜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获评2024年全省粮油千亩高产先进县,曾13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如今的仁寿,不仅成为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孵化基地,更承办了全国性行业交流会,让丘区农业的创新经验走向全国。从最初的100亩试验田到如今的25万亩推广面积,仁寿县用多年的坚守,让“一地双收”的成功实践,不仅充盈了农民的粮袋,更筑牢了“天府粮仓”的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刘润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