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打造铁山西麓产业强镇

2025-11-21 10:17:03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初冬时节,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倒虹村万虹家庭农场内,金黄色的爱媛果冻橙挂满枝头,游客们穿梭在果园中,体验采摘乐趣。这座地处铁山西麓、海拔1000米的小镇,目前已有万余亩果冻橙进入成熟期,吸引着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从柑橘果园到稻虾共作水田,从青花椒产业园到再生稻基地,巴河岸边的桥湾镇正以“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通过农旅深度融合,打造达州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6c36dd91-4926-4367-baa0-a00716deb607.jpg

巴河沿岸的美丽风景

产业多元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源味·果冻橙’正发往全国各地。”桥湾镇一农场主周红霞展示着手机订单说道。她的农场种植了200多亩爱媛橙,今年迎来丰收季,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产值约40万元。

该农场除爱媛橙外,还种植了耙耙柑、血橙等多个品种,实现错峰上市。达州市民向西出城郊游,即可体验“四季有鲜果”的消费满足感。

efacbf6c-d935-487f-a352-8b475755ec61.jpg

成熟的爱媛果冻橙挂满枝头

目前,桥湾镇除农户自种柑橘外,还拥有晚熟柑橘园5000亩,已成功创建区级示范园区。“源味·果冻橙”和“特姆林·柑橘”两大品牌凭借出色品质赢得市场认可,与白玉枇杷等特色果品共同构建起多元化农产品体系。

在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永睦村村民张兴宏正在将刚收割的600斤再生稻打包运往加工厂。他介绍:“再生稻米黏性高,口感软糯,每斤售价达12元,还可加工成米线,附加值显著提升。”

以永睦村为核心的4700亩再生稻基地,平均亩产达375公斤,年产量22.5吨,总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400余村民增收。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创新推广“夏季应季虾+冬季越冬虾”双季轮养模式,在130亩示范区内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通过绿色种养和全程管控,年产值突破30万元,效益较传统水稻种植提升50%,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千元。

25902b5e-729d-44ba-917d-b5f34ac94158.jpg

万亩晚熟爱媛橙已经进入采摘期

此外,桥湾镇还建有3000亩青花椒基地,配套建设日烘干10吨、冷储200吨的加工中心,形成“鲜椒+干椒”多元产品体系。预计到2025年,鲜椒产量约900吨,产值近1000万元,可带动就业人群人均年增收2200元。该镇创新探索的“花椒套种中药材+套养跑山鸡”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文旅融合赋能 打造巴河风情体验带

“隋唐时期永睦县城遗址位于桥湾陈家岭一带,出土的陶片、铜釜、汉砖及城垣基址等文物,印证了此处曾为古代县城的历史。”桥湾镇党委书记谢江介绍,全长368公里的渠江最大支流巴河在此绕出独特的“八卦图”,滋养出桥湾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c29757f8-e26d-4d83-8c66-e7e07c6de8ae.jpg

巴河美景

沿着宽阔的沿河堤观光步道,可见河道两岸保存完好的7处巴人文化遗址,包括神道碑、古人石刻等文物,连片的河岸红叶景观也颇为壮观。600多米宽的巴河水域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赏景品鲜。

通过“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设计,千年巴文化正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旅体验带。在再生稻基地,游客可驾驶丘区农机割稻子,感受丰收喜悦;在柑橘园内,亲子家庭可聆听农艺科普讲解;在农家院里,用青花椒烹制的巴河鱼香气四溢……桥湾镇创新构建的“观光—采摘—品鉴—购买”全链条体验模式,在今年采摘节期间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人次。

df981fe5-3984-47ee-9a61-86615df75dfe.jpg

巴河景色

眺望建设中的达石快速路,该镇人大主席刘山琳表示:“这条路通车后,成渝地区游客可实现3小时直达。”随着省道S204升级改造项目启动,新能源摆渡车将串联巴河生态带与各产业基地,“最后一公里”通行瓶颈正加速破解。

未来,桥湾镇计划通过举办“巴河赛龙舟”等系列文娱活动,激活巴河水文化基因,打造“鱼米鲜果宴”美食IP,将再生稻丰收节办成全民嘉年华。谢江表示:“农业夯基、文化铸魂、旅游引流——三者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将助力桥湾镇建设成为铁山西麓的璀璨明珠。”

(赵恒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