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量子通信不是“未来技术”,而是“现在就能用的技术”,它会让我们的通信更安全,不管是打电话、发消息,还是传输重要数据,都能多一层“保险”。传统通信的密钥是基于非常复杂的数学算法生成,但只要是通过算法加密的,人们就能通过计算进行破解。而量子通信则可以通过“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特性,生成只能配一把锁的“绝密钥匙”,实现“绝对安全”的通信传输。
一、什么是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如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测不准”、量子纠缠等)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分为三种技术路径: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和后量子密码。
1.量子密钥分发:是当前已商业化应用的技术,它不是直接传输信息,而是利用量子的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测不准”等特性,来生成量子密码,通过在传统通信网络上,加装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实现“绝对安全”的通信传输。就像家里装修时,无需砸墙换水管,在原有水管上加装净水器,就可以直接喝到干净水。
2.量子隐形传态:属于未来前沿技术,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来传输信息,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小规模实验室验证阶段,离实际商业化应用还有较长距离。就像两台具有“心灵感应”(量子纠缠)的传真机,通信双方各持一台,只要一台发送,另一台就会瞬间收到。
3.后量子密码:是针对量子计算威胁的过渡性技术,不是依赖量子物理特性,而是通过特定“数学难题”设计抗量子攻击的密码算法,抵御量子计算机的破解能力,已在政务云、数据中心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就像为数字世界打造“专用保险箱”,专门抵御量子计算机的“暴力破解”威胁。
二、量子通信如何实现“绝对安全”?
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并非依赖复杂的数学算法,而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物理定律,从原理上确保了安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通信的三大窃听难题。
1.传统通信泄密方式之一:窃听者分割信号。传统通信信号(光纤、无线电等)可分割,窃听者将信号分割成两部分,让其中一部分继续传送,而对另一部分进行状态测量获取信息。比如从水管中分出一股细细的水流,同步进行检测,分析水流。
量子通信应对策略:量子不可分割特性。量子通信如同将密码本拆成一个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发送出去,但由于承载信息的是单光子,是最小的能量单元,不可分割,因此不可能泄密。
2.传统通信泄密方式之二:窃听者截取—复制信号。窃听者截取信号后,通过复制信号的状态来窃取信息。比如信封和信件被截取,然后一起被复制,拿回去拆开信封,查看信件内容。
量子通信应对策略:量子不可克隆特性。量子通信基于量子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叠加特性,无法精确地测量光子状态,更无法复制,不可克隆,因此不可能泄密。
3.传统通信泄密方式之三:窃听者截取—测量—发送信号。窃听者截取信号后,直接测量其状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发送信号给接收方。比如信封和信件一起被截取,拆开信封看信件内容,再将其恢复原样,继续发送。
量子通信应对策略:量子测不准特性。量子通信是单光子,基于光子的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叠加特性,任何对光子状态的测量行为都会引入异常误差,使通信双方立即发现窃听行为,因此不可能泄密。比如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毁,并让使用者知晓。
三、量子通信为什么能实现“绝对安全”?
首先要纠正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不是“仪器精度不够导致测量不准”,这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无关,更不是科学的“死穴”,而是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
该原理指的是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无法被同时精确测量,就像无法用一把尺子同时测量“桌子的长度”和“桌子的颜色”一样,不是尺子不准,而是这两个物理量本就不属于同一测量维度。
微观粒子的世界不是“看不清”,而是“本来就模糊”,其根本原因在于微观粒子在测量前的状态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种内在的“模糊性”是量子系统的本质属性。测不准原理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揭示了量子通信中为何“无法窃听”:
1.“测量即干扰”:任何观测都会改变系统状态。
任何测量行为都必须与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这必然会干扰并改变粒子的原始状态。比如,在宏观世界里,用温度计测量水杯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吸收了水的热量上升到一定刻度,才可读出温度值,但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吸收了水的热量,本身就影响了水的本来温度,只是因为温度计和水杯相差很大,温度计吸收的热量对水温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如果温度计和水杯差不多大,温度计吸收的热量对水温影响很大,完全影响了水杯中水的温度,不可忽略,这样就会导致测不准。
在微观世界,量子(电子、光子等)是最小的单元,比如用光子碰撞电子来测量电子状态时,因为两者能量级别相差很小,光子对电子的碰撞就像一场“车祸”,完全影响了电子原来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测不准。
2.“状态不确定”:粒子处于概率性的叠加态。
在测量之前,微观粒子并非处于某个确定状态,而是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态”中。比如一枚抛在空中的硬币,在落地之前,它并非“正面”或“反面”,而是处于一种“既是正面又是反面”的叠加状态。只有当它落地(被测量)的那一刻,才会随机“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结果。因此,窃听者在截获量子信号的瞬间,相当于强行让这枚“硬币”落地,他只能随机得到一个结果,而无法获知测量前那个真实的、不确定的叠加状态。
3.“无法被复制”:未知的量子态不可克隆。
在宏观世界中,信息可以被无损复制,如复印文件不会影响原件。但在微观世界中,由于测不准原理和量子叠加态的存在,任何对未知量子状态的复制尝试都会导致量子状态改变,而被立即发现。这一特性使得窃听者根本无法通过复制光子状态来分析和窃取信息。这好比试图用石膏模具复制一片雪花, 在复制过程中,施加的压力会立即破坏雪花原本精妙的结构,最终既无法得到完整复制品,也毁坏了原始样本。
因此,测不准原理并非科学的缺陷,反而是量子通信安全的基石。它确保了窃听者的任何探测行为都会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必然产生涟漪(干扰),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并丢弃此次不安全的通信。这种基于物理定律的安全机制,从原理上实现了“绝对安全”的通信传输。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安全与网络发展处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