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李洋)11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近日在达州召开的全省物业服务质量提升暨系统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小区秩序、物业服务、邻里协商等这些最能触摸群众生活质感的身边事被广泛聚焦,这些也是四川重塑城市治理体系的关键事项。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省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居住形态持续更新,物业服务质量已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此次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系统治理方式回应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痛点,让治理的每一步都落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上。
从各市州的交流情况来看,四川物业治理正从局部探索走向整体提升。各地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组织重建等方式,推动物业服务从传统的“卫生保洁、秩序维护”逐步迈向更现代、更综合的社区生活服务,治理方式实现明显转型。

泸州市无物业小区龙南社区民意征集
成都的智慧物业平台覆盖8027个小区、230万居民,实现投票、维修资金、收益公示等事项线上运行,使公共事务更加透明,服务质量实现可量化、可评价、可监督。评价结果与收费挂钩,激励优质服务,淘汰劣质服务,推动治理回归规则与公开。
泸州通过连续五年的星级管理制度,把党建引领、信用监管和居民评价融合成一套稳定机制。“酒城物业”平台服务80万居民,实现服务动态、投诉处理、星级评定实时可查,有效减少长期积累的矛盾,稳定小区治理秩序。

成都市成华区荆竹社区打造骑手友好型小区
达州注重“让业主说话”,电子投票覆盖148个小区,完成690笔表决事项,参与率超过87%,居民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逐步取代“少数人拍板”,形成了稳定、可持续的自治能力。
德阳、南充的探索让物业治理的边界不断扩大。适老空间、托育服务、无障碍设施、骑手友好政策等新场景进入治理体系,让“居住”变成“生活服务”,物业从“管理型角色”转变为“生活服务载体”。
内江新华路社区西二巷小区的故事,则展示了治理最末端的力量重建。这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无小区”,通过党建引领、院坝协商、小区自管重新焕发活力。盘活闲置地块新增80个停车位,并将收益全部用于维护,实现治理可持续发展。该案例入选四川省完整社区试点,并作为全国典型推广。
这些探索共同勾勒出四川物业治理的核心逻辑:治理能力正在从“解决问题”转向“建设体系”,从短期“治乱”走向长期“育序”。去年全省法院受理涉物业纠纷3.7万件,随着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投诉减少,履约率与公示率提高,“两升一降”成为改革的目标趋势。

内江市新华路西二巷小区红色议事亭
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物业治理进一步纳入全省城市工作与基层治理大局,以更高站位谋划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上下衔接、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四川未来的治理方向更加清晰:以全省统一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作为制度基础,使物业服务有共同“标尺”;以信用监管推动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让服务质量真正“能上能下”;以智慧物业建设带动治理流程全面线上化,让收益公示、投诉处理、巡查监管更加透明高效;以党建引领压实治理力量,把社区这一治理末端真正强起来。
这些改革的最终指向,是让群众在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秩序感、安全感与方便感。会议强调,物业治理不仅关乎居住舒适度,更关乎基层秩序能否稳定、群众诉求能否顺畅回应、城市运行是否高效。
从成都的数字治理到泸州的制度体系,从达州的电子民主到内江的自治实践,四川正在用触达生活最细处的治理创新,为现代城市的运行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当一扇小区门背后的秩序被重建,整个城市的温度和品质也随之变化。四川推动物业治理体系重塑的过程,正在让更多居民看见一种新生活的可能:规则更清晰,服务更透明,社区更有活力,生活因此更有质感。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