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筑牢木材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广元市昭化区自2023年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以来,以林下经济为支点,创新机制、多元发力、科技兴林,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昭化区红岩镇华丰村国家储备林项目现场,已完成改培的林地内,株株火炬松幼苗挺拔直立、枝叶舒展,连片的林带顺着山坡绵延起伏。
“这片改培林地总面积700多亩,以前这里以杂木为主,林木蓄积量低,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高。通过科学规划,我们清除低效林木,重新栽种松树等速生用材林苗木,预计5年后就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20年左右可实现主伐利用。”昭化区东盛国投公司项目投资部职员冯建军介绍。
2023年,昭化区正式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总面积14.9万亩,总投资11.5亿元,建设期25年,重点培育柏木、青冈、桉树等优质用材林,预计全部建成后可增加林木蓄积量80万立方米。庞大的建设体量、长期的投入周期,离不开创新机制的强力支撑。在融资环节,昭化区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多元参与机制,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我们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目前已整合各类资金2亿元,保障了造林抚育、园区建设等重点任务推进。”在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副主任严泉谋看来,这种多元融资模式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实现了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同时,昭化区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林地流转、劳务承包、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让林农深度融入项目建设全链条,让林农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自己种了菖蒲、夏枯草和虎杖,平时家里的活儿干完了,就到林下经济产业园里务工,挣些钱补贴家用。”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村民胡映光笑着说。
科技是国储林建设的“硬核支撑”。昭化区始终坚持科技营林理念,与省林勘院、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广使用先进造林技术,对林木生长进行全周期精细化管护,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材一片”。
“在苗木选育、造林技术、后期管护中,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具体来说,依靠土壤检测确定苗木栽植品种和施肥方案;采用诱虫灯加生物农药、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从而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干部王勇表示。
截至目前,昭化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已完成营造林0.7万亩,带动500余名林农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劳务增收超1000万元;林下经济已形成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培育、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板块,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养殖规模突破30万羽,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9691万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下一步,昭化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并及时提炼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为推动当地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
(孟洋 邹星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