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社会 >新闻详情

川言丨“十五五”,寻找四川高质量发展确定性

2025-11-27 15:56:22 稿件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魏文红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余姝满

(一)

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用这八个字,回顾“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历程,宣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四川,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奋勇前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未来五年四川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域之力。

历史走到了关键时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通过“十四五”至“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发展好了,就能为实现既定目标争取更大主动。11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四川是经济大省、战略腹地,怎样确保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现在产生于过去,现在也孕育着未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四五”打下的不仅是物质基础,更增加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航拍川渝高竹新区。胡力文 摄

(二)

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于不断升位的国家战略。

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3年7月总书记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明确赋予四川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和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变局的高度,基于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不断赋予四川新的战略定位和时代重任。

牢记嘱托,四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经济规模实现历史性进位。川渝两地相向而行,“一张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一盘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条心”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五年来,双城经济圈积厚成势、整体跃升,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放在区域布局突出位置,强调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级。作为西部大开发龙头省份,四川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国一盘棋中,四川只有对战略定位的理解越清晰,对时代方位的判断越准确,对发展规律的把握越深刻,才能越自觉将自身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审视谋划,在发挥历史主动和保持历史耐心中把握发展主动。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

(三)

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于挑大梁的使命感。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作为“压舱石”之一,四川持续以发展之进,服务全国大局之稳,如此挑起大梁。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一方面迎难而上,从稳存量和拓增量双向发力,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展现经济韧性;一方面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看准了就抓紧干,提升发展干劲。五年来,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深入推进,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加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正在建圈强链,锻造四川未来竞争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的世界,经济大省挑大梁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挑大梁的使命感,激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攻坚克难的责任感,生成砥砺前行、进而跳起摸高的强大动力,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

2025年7月9日,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速达班列在蓉首发。白桂斌 摄

(四)

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于改革开放不停息。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四五”以来,四川获中央改革办推广的改革经验数量、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四川改革”名片持续擦亮。

四川改革,对接中央提出的改革部署“严丝合缝”,又着眼省情实际谋划一系列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试验田”成了“样板间”;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等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案例,既是对战略定力的坚守,又为四川高质量发展寻找变量。

锚定“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使命任务,四川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更高效畅达的对外通道、更紧密的经济走廊建设、更深度的产业链接、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拥抱更大更广的市场, 外贸“破万亿”,成为四川“十四五”开放的注脚。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将“国家所需”与“四川所能”相结合,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将中央部署、省情实际和群众意愿相结合,改革的动力就越足,改革的成效就越好。

截至10月24日,九寨沟景区2025年累计接待游客602.8万人次。九寨沟景区管理局供图

(五)

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于民生优先。

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从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到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水平;从促消费的真金白银,到文旅的热辣滚烫,四川人民的生活更加“巴适安逸”。

“十四五”期间,四川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四川坚持每年集中办好可感可及的30件民生实事,危险的乡村铁索桥成为历史,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放心饭”,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在回应期待、解决难题、增进福祉中,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更加公平更有温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四川出台一揽子稳就业政策,挖掘一大批高质量岗位,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培训,五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5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145万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就是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踏实、更有盼头。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才能让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龙泉村坝坝会。资料图

(六)

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自于安全与发展并行。

四川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多元、社会因素复杂、发展任务繁重。“十四五”期间,四川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着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经受住了多重考验。

从抗灾救灾到防灾,编织坚实的灾害安全保障网,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灾害损失。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以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为着力点,协同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社会治理实现新跨越。五年来,四川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建设平安四川,只有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强化底线思维,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七)

从短板薄弱处治蜀,以高质量发展兴川。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十四五”的四川走出了一条新蜀道,“十五五”又将开启新征程。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关键还在人,关键在人的奋斗、人的努力凝聚起来的精气神。

这凝聚起来的精气神,是四川最坚实的底气,从过去到未来,接续 一个又一个“五年”,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实践进行到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