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从“高”“智”“绿”三大关键词,看四川制造业“十五五”发展新路径丨聚焦省委新闻发布会⑤

2025-11-28 00:12:14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朱珠责任编辑:张萍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11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对“十四五”期间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五五”时期四川加快四川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措施进行介绍。

翟刚.jpg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对四川制造业的成效和规划进行介绍(鲍安华 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据翟刚介绍,“十四五”期间四川制造业乘势而上、稳步前行,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跃升。展望“十五五”,四川制造业还将持续向“高”攀升、提“智”增效、扩“绿”焕新,力争到2030年,制造业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取得新突破,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动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加快构建智能化产业体系、全过程绿色制造体系。

“十四五”期间

四川加快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多次强调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对四川发展寄予殷切希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全省形成了拼经济搞建设、大抓工业的良好氛围。四川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起势见效。据翟刚介绍,“十四五”期间四川制造业乘势而上、稳步前行,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加快跃升,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成效:

一是规模实力稳步壮大,制造业发展持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势头稳中向好,工业投资持续保持高位投资强度,后劲十足,工业总量在全国排位实现晋位。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加快提高。

三是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华龙一号、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机组、G50燃机、量子光源芯片、首颗算力卫星入轨等一批“数得着”“叫得响”的重大成果精彩亮相,全球近半数高端柔性屏、10%的动力电池和全国15%的太阳能电池片等均产自四川。

四是数智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近两年,数智化转型覆盖率快速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培育智能工厂20家、国家5G工厂48家,建成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国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数量均居西部第一。总的来说,经过“十四五”的努力,四川制造“硬脊梁”更加坚挺。

展望“十五五”

四川制造业将向“高”攀升、提“智”增效、扩“绿”焕新

“十五五”时期是塑造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五年。翟刚表示,将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主要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推动制造业向“高”攀升。翟刚表示,高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五五”期间,四川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稳步提升六大优势产业能级,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跃升。组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新型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及无人机、量子科技、6G、生物制造等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

增强高水平技术供给——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开展“补短锻长建新”专项行动,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常态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核医疗等关键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以上、高水平检验检测平台100家以上、制造业中试平台300家以上。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开展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进计量、标准、知识产权等一体化布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提档升级服务型制造,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塑造“四川造”金字招牌。

第二,推动制造业提“智”增效。“人工智能+制造”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答题”,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倍增”效应,一手抓“智能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智能化”,推进制造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全方位变革创新范式、生产方式。

推动生产过程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加快数智化“链式改造”,提升数控化水平,更广泛布局工业机器人和数字机器人,支持工业企业加强“行业模型+专用模型+智能体”的渗透应用。

强化人工智能高水平供给——攻坚工业大模型训练、智能数据标注等共性技术,研发高性能算力芯片、存算服务器等,厚植人工智能底座。加速智能产品迭代升级,实施新型智能终端培育行动,推进智能手机、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等消费终端换代,发展前沿通信设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

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打造若干行业“产业大脑”,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深度行”活动,培育百家未来工厂、千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千个创新应用典型场景,推广千个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强化智能产业体系支撑,打造智能算力体系,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第三,推动制造业扩“绿”焕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将大力培育并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

建设全周期全流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从产品设计、材料、能源、装备、制造到回收利用全方位绿色化转型,强化绿色制造标准引领,打造1000家以上绿色工厂、15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和零碳工厂。

实施大规模绿色融合技术改造——综合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每年实施1000个以上绿色融合技术改造项目,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高载能行业的能效水平、碳排放强度、清洁生产水平整体达到国内一流。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新型储能等产业,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建设大规模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产业基地,力争绿色低碳产业占工业比重30%以上,工业用能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90%以上。

相关推荐